曹丕篡汉,又称曹丕废汉称帝、曹丕代汉,指的是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的事件。以下是具体过程:
背景:
皇权旁落:东汉末年,皇权衰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历经数十年征战,统一北方,被封为魏王、丞相,掌握汉末实权。曹操苦心经营三十年,动摇了东汉王朝国本,但他身为汉臣,不能用汤武革命的方法革除汉命,且曹操对汉朝和部下有感情,故未称帝。而曹丕继位时,朝中已无强大反对派,其权力建立在父亲基础上,手下臣子多忠于魏王,汉献帝也无人可靠,禅让成为曹丕代汉的方式。
五德学说影响:战国时期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汉为火德,按五德相生说,火生土,故代汉者必为土德。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和诸侯野心家多打出土德招牌。三国鼎立时期,魏文帝曹丕年号“黄初”,东吴孙权年号“黄龙”,都表示自己是土德可代汉称帝,蜀汉刘备年号“章武”,表明继承大汉皇统,秉承火德。曹丕利用此学说,并制造大量谶纬(预言)来为自己称帝造势。
过程:
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曹丕继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之后,曹丕的臣子纷纷劝进,讲述曹丕称帝的理由,大臣们也不断聒噪汉献帝,威逼利诱其禅位。
汉献帝无奈,连下三道禅位诏书,恳请曹丕称帝。但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
经过九个多月精心准备,大臣们数十次上表劝进,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十三日,汉献帝被迫将象征皇位的玺绶诏册交给曹丕,宣布退位。十月二十八日,曹丕在桓阶等人所上的“登坛受命表”上批下“可”字。
第二天,曹丕登上受禅台,参加受禅大典的有文武百官和匈奴等四夷使者共数万人。在完成典礼后,曹丕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结果:
创立曹魏: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礼遇汉帝:曹丕封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允许他行使汉朝正朔和使用天子礼乐。山阳公封邑有一万户,可以“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十四年后,山阳公病死,获得“孝献皇帝”的谥号,以天子礼仪安葬。这个山阳国传了三代,共七十五年,西晋时依然沿袭,一直持续到永嘉之乱。
曹丕篡汉标志着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它以禅代形式完成改朝换代,虽有逼迫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古代仁政精神和礼治原则,以较小成本实现政权平稳交接。同时,也引发了后来刘备称帝等一系列政治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