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玉是我以前的同事。她每天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优雅得体的服装,从走廊的一端走过来,顺手打开走廊上一排排的灯。听着她高跟鞋敲击地面发出的从容、规律、稳健的声音让人倍感舒心。
认识她的人都觉得她是一颗小太阳,发光发热,照亮别人的同时闪亮自己。但她是个半素食主义者,她不吃牛肉。有一次我问阿玉最记忆深刻的味道是什么?她回答说“姥爷家牛的味道”。
阿玉的童年是和她姥爷一起度过的,由于父母工作太忙只能周末探视。虽说这一老一小相依为命,但是在父母足够的物质供给下,阿玉的童年过的倒也逍遥自在。姥爷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相比较于其他家长对小孩的野蛮教育、家里的鸡毛蒜皮,阿玉的朋友们反倒很羡慕她,她的姥爷几乎是大家的姥爷。
姥爷家有一座院子,左手边是一排瓦房,结婚后的三个舅舅都举家跑到城市里去了,所以空置了三个房间。可毕竟是婚房,那房子看起来既精致又气派。阿玉随姥爷住在最里面的窑洞里。北方的窑洞冬暖夏凉,姥爷喜欢养牛,有时候耕地,有时候只是养大了卖掉。窑洞最深处就是牛窝,牛进出的通道就是姥爷的房间。牛每天大摇大摆地从姥爷的床前走过去,阿玉就是闻着牛的味道睡着又醒来的。阿玉说那时候她很讨厌牛,很讨厌牛的味道。直到有一天姥爷养的牛要生小牛了,找来很多人帮忙。大人们围着那头牛,在院子里点起了火保暖。阿玉被责令在屋子里睡觉,不准出来。那天晚上大人们守了很久,烧水、加柴,院子里灯火通明,阿玉隐约中听到了大牛的哀嚎声。等阿玉睡醒之后小牛已经出生了,小牛的眼睛亮晶晶、滴溜溜转,大牛的眼角挂着眼泪,疲惫地躺在地上。从此阿玉再也不讨厌牛和它的味道了。
后来,阿玉上小学三年级时,整个村子都搬迁了,人们搬到了平坦的地方住进了楼房。那里没有窑洞,没有人再养牛,牛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了。小学毕业后阿玉也回到自己的家里继续读书,成长。大二的时候她的姥爷辞世了,姥爷和牛就这样被永远封存在她的记忆中了,一起入定的还有他们的味道。
多年以后,当阿玉快要生小孩时,她换好手术服,坐在那里害怕地发抖。突然她想到了那个晚上那头牛,鼻子里好像闻到了那头牛的味道。她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于是不再害怕了。人的记忆中最能长远存在的是味道,不是看到的而是闻到的,人无法关闭嗅觉。
阿玉的乐观与快乐应该是根植于一种痛苦。失去过至亲的人都懂,越是痛苦过后越变得坚强无比。过早品尝了人世间的苦,她应该是开悟了,所以活得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