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秋叶大叔在微信上提出了一个特别的书评,就是《跃迁》的七问。
【1】问题一:今天你是如何读书的?
过去2000年文化积累,留下的经典图书也许不过是200本。今天1年时间,新增的信息量可以超过历史积累总和。
那么请问,你不停看看看,记记记的方式,怎么跟得上今天的信息产出速度?
说一个秘密:今天会读书的人,都不记很多畅销书上的内容的,那么请问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他们的读书方法发生了怎样的“跃迁”?
对于第一个问题读书,你有什么自己想法?
【2】我的回答:
拼读书速度,人肯定不如出版社出书速度快,更不如AlphaGo的阅读速度快。
那么当今时代会读书的人是怎么读书的呢?
有几种方式一定是他们不用的了:
首先是,一页一页往后翻,从头读到尾;
其次是,一本一本看,看完这本再看下一本;
再者是,做摘要,写下金句或者好句子。
那么他们如何读的呢?
第一阶段阅读方法的跃迁:主题阅读
1)主题阅读
比如想了解读书方法,那么就把所有读书方法相关的书都拿过来,集中在一起做主题阅读,也就是看主要观点,对比不同书之间的差异。
彭小六曾形象的比喻为,读者作为一个国王,这些本书就是你的大臣,现在你要讨论国家大事,比如如何治理黄河,于是群臣纷纷向你进言。你分析与筛选群臣观点,并且做出决策。
2)善于提问
提问相当于一条线索,带领着读者到书中寻找答案,并且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往往会直指书中的精华,从而避免的了四处撒网、到处开花的盲目状态,让阅读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促进了深度思考。
3)阅读时有轻有重
我不认为高手都喜欢快速阅读,因为这是需要很强的功力的,而且一目十行追求的是阅读速度,而不是理解速度。
高手更会区分知识舒适区与知识学习区,在舒适区会加快速度,而在学习区则会放慢脚步,仔细推敲。用曾国藩的话说“结硬寨、打呆仗”,围绕学习区的内容做多维度的分析与思考。
第二阶段阅读效果的跃迁:重视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
1)构建体系
很多人读书都是孤立的记忆或者认识一些事物,而高手则是把善于整合,把书中看过的观点再次与原来的匹配,新的观点做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书。
我们把知识体系想象成一棵大树,虽然有很多枝枝叶叶,但是每一个枝干上都是一个体系的细分,每次阅读等于是往原来的枝叶上继续延展或者分支。
2)总结规律
建立了知识体系只是第一步,他们还有一个大招,那就是发掘知识间的规律。
他们会常常问自己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
同样一本书,有的人看到的是一些故事、有的人是一些概念、有的人是一些方法,而高手看到的是几个模型与规律。
比如在阅读《跃迁》时,一般人看到的是高手策略、甜蜜区、名师模型、名师成长路径、二八定律、头部效应、联机思考、如何应对复杂系统等。
而高手看完这本书,就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二八定律”(或“头部效应”);如果再加一条的话,那就是升级思考的模型:从低纬度上升到高纬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阅读视野的跃迁:跨界与整合
一般人读书只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比如想学管理,就把所有管理相关书籍读了一遍,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但是这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手擅长打破知识的边界,管理学的思想精华不一定只在管理类书籍,他们会到经济学、人文、历史等方面去寻找答案,能够做到跨界阅读的,基本上是高手中的高手了,也就时古典所说的“头部效应”的头部了。
在成甲的《好好学习》里也提到过,我们现在社会对各个学科的分类完全是出于教育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而实际上很多知识本来是没有学科之分的。真正的知识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所以我们也不该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类书或者一个学科,而是应该走出去,多读些“杂书”,去“跨界打劫”,然后再整合到原有知识体系中。
当然能走到这个阶段的人,一定是经历过前几个阶段的。
此外,贯穿这几个阶段的还有两个行动:
一个行动是记笔记,这里的记笔记不是简单的记录金句,而是加入自己的思考与理解,整理出自己的素材与观点,就像钱钟书读书,读了一本一般就扔掉一本,但是他却对书中内容过目不忘,原因在于他记读书笔记,笔记里包含了他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而且更加入木三分;
另一个就是行动,读了再多书,如果不用,不在实践中去检验,那么读了也是白读。高手更喜欢“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检验书中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