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古代侠客以刀剑行走于世,今日我们以唇代枪,以舌代剑,但凡是观点不同,便吵个不可开交,拼个你死我活。
青年该不该文艺?
曾几何时,文艺青年还是一个挺优秀的词,他从多才多艺堕落到装腔作势,恰好经历了屌丝文化的鼓吹与崛起。如今我们在社交场合上的交谈已经不再看重知识的闪耀与智慧的流露,而纯粹是逼格的高低与否。其实在我看来,时代一直没变,我们原本上就是那么庸俗,只不过网络的逐渐发达才把这一切思想给呈现出来罢了。
在今天,文艺青年与屌丝实际上是一类人,逼格高者为文青,逼格低者为屌丝。鄙视链的及时出现让一个人的文艺程度能够明码标价,说得好像空凭几个名字就能够显得多么有格调。但不管我们怎么去看待文艺,我们基本上都认同一个信念:「愿意执着的去追求美好的事物」。有的人喜欢马尔克斯,王小波,那么这就代表他文艺吗?不是的,这仅仅代表着他对某些事物有着特殊的偏好,也许是作者深邃的思考给他提供了别致的体验。有些人喜欢网络青春小说,这就代表他低俗吗?也不是,这同样也是一种对文学的偏好,毕竟每个人的喜好是可以不同的。
当我们都认为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是美好且独一无二的时候,我们很难控制住自己不用自己的偏好去压制别人的偏好。比如说最近红极一时的《小苹果》,你说它好听吗?对于我而言,如果抛开低俗的歌词和嘈杂的鼓点,它的旋律其实挺好听的,虽然我本身不太喜欢这首歌。但是如果有人试图用这首歌来对我洗脑时(不断重复的旋律绝对做得到),我的心里会有一万个不舒服与不愿意,因为我的偏好被抹杀掉了。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人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听这首《小苹果》,如果他愿意放低姿态来告诉我这首歌好在哪里,我是非常愿意去倾听的。
我最怕那些精神内核干瘪的人。他们只和你谈名词,不谈感情,几个Name Dropping下来就希望逼格高下立判。和这种人坐在一起聊天实在很无趣:你和他说A吧,他会告诉你A不过尔尔,B才叫一个厉害。你问他B厉害在哪里,他又会告诉你B生来便如此,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彰显它的厉害。总之这种人似乎就不会对一个事物投入情感,以为干瘪的知道几个名词就显得自己很威风,而绝不会和你深入的探讨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待他们的方法只有一个:敬而远之。
在我们这以体验为导向的生命里,我们千万要避免用自己的偏好去压制别人,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大相径庭,难免会引起反感。但是当有人愿意与你分享生命的美妙时,你不妨侧耳倾听,因为他的体验能够给你一种全新的视角,扩充你对世界的认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拥有共同信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