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在家里很活泼,在室外游乐场里也像个小霸王。怎么有时候出门还是表现得畏畏缩缩,甚至非要躲在家人怀里,别人一抱就哭呢?
上周末带小宝宝回娘家看外公外婆和太外公太外婆,在车上还兴奋到不行的宝宝,在进到家门的那一刻就没有消停的哭、闹、表现出烦躁。常规的安抚方法收效甚微,最后只得早早收拾告别,气氛尴尬。
大人们担心孩子太依赖人,太胆小,害怕他以后无法自立。但是究其根本我们需要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家里外面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
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陌生的环境造成孩子心理的紧张,“声、光、气味”都有可能刺激到他的神经,日常规律习惯被打破也会造成紧张感,这种紧张使得身体机能加速运转,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孩子他无法理解这种奇怪的生理感觉,这种因外界导致的内在混乱感让他本能的感到不舒服,所以他抗拒。
“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为什么要被陌生的目光关注、要被嘈杂的声音所围绕”?紧张、无助、恐惧,逐渐占据孩子内心,造成安全感缺失。
第二,出门时,大人们习惯被外界吸引,比如需要和人寒暄打招呼,注意力自然会离开宝宝。而宝宝对大人的关注十分敏感,从你眼神离开他的那一刻起,他就能意识到自己被忽视,于是下意识的想要制造出一些动静来重新拾得你的注意。这些动静被我们定义为“反常”和认生。因为你是他的铠甲,所以他希望你贴近他,不要远离。
第三,低龄段的宝宝出门时遇到爸爸妈妈的熟人,难免被要求“叫叔叔好”、“跟阿姨握握手”等动作。孩子不喜欢被强迫展示自己。同理心一下,当自己被迫在街头做一些讨好别人的举动时,心里也会感到不舒服,会抗拒。
婴儿与全能自恋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充分分析和介绍过,婴儿自出生开始即表现出“全能自恋”,这是一种天下唯我独尊的初始意识。这种意识可以这么解读:
1. 婴儿感觉自己是“神”;
2.但是维持这种感觉全靠大人/抚养者的悉心照料;
3.当抚养者能满足自己需求(吃喝拉撒抱)时,我即是神;当抚养者不能及时回应时,我即陷入“彻底无助”,产生“自恋型暴怒”——我要毁了这个世界/一哭二闹发脾气;所谓“神魔即是一瞬间”。
全能自恋与“好”和“坏”的意识的产生
好与坏是相对的。
当抚养者能及时回应时,我还是我,难么“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我是“好孩子”,你是“好妈妈”;
当抚养者不能及时回应时,神转换成魔,无助和恐惧,让他觉得“我”是坏的,“你”也是坏的,于是就有了“坏孩子”和“坏妈妈”。
“好”足够多的基础上, “ 好 ” 才不会被 “ 坏 ” 所淹没甚至消灭。
比如有人说,孩子哭一哭没事的,让他哭去,一哭就抱反而会宠坏他。孩子在三岁前是没有记忆的,现在发生的事他将来也不会记得。但是,其实恰恰相反,孩子越小,越是需要精心呵护,满足他的基础需求,才不会让他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都是坏的,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缺失。
尽可能减少他无助和暴怒的时候,引导“健康自恋”。
所以你看,你想他快快长大和独立,就需要循序渐进。绝不能让他产生习得性无助。
本周小贴士:
如果孩子在外面发脾气该怎么办?
第一,直接告诉他不能这样;
第二,带他远离现场,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避免在现场起争执,因为这个时候基本他什么也听不进去,冲突和指责他只会觉得你是坏的,而我也是坏的;
第三,转移注意力,或者建立一个“冷静时间(quiet time)”,在孩子安静下来后再和他讲道理;
第四,尝试记录每一次“冷静时间”,邀请孩子一同描述并写下事情的发生和感受。
这里有一个重点,尽量不要在外面,尤其是孩子熟人在场时打孩子。有教育学家指出,不能打2岁以内或者6岁以上的孩子。6岁以上,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反而让他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不被发信,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2岁以内,心智还不成熟,打他不但没有警示作用,反而对他心理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让他觉得自己是坏的,这个世界也是坏的。
给孩子充分的适应时间,他会越来越独立的,等以后他足够成熟,有自己的心流,拥有自主思考能力,我们再慢慢引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