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还在坚持每天2个番茄钟的时间去进行阅读。但是,有一段时间没有去写读后感了。这段时间写作的主题,更多是对自己内心方面冲突后的感悟。主要是步入中年阶段,如何进行工作和心态方面的调整。让自己的职场以及对于未来的规划,能够有一个明朗的方向。
我是那种只要开始思索围绕一个主题的时候,就一定要自己想透。不然,自己挖掘的泥沼,自己便会无法抽脚自拔。很可惜我没有成为哲人,虽然也已经白了头发。
这次,看了这本书《直到那一天》。我有一种想写的欲望。
作者:米歇尔.普西。法国。
这本书让我再次体会了,什么是手不释卷,什么是看完后的酣畅淋漓。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人性的劣根和贪婪,也能看到充满爱的美丽。
我比较喜欢看的书,集中在推理类,探险类,文学类。所以在看书的时候,非常容易陷入文章描绘的情境中,被作者牵引,耗费着时间,精力。去和作者进行共鸣。和一些工具类,鸡汤类的文章比较,应该是投入的精力大,对自我的提高机会小。也就是说,我看书的目的,完全是在自我意淫。隐藏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偷着乐。
我认为看一本小说的是否精彩和值得一读。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也是我在看完这本《直到那一天》的小说后的一些感悟。
首先,看情节。
《直到那一天》这本小说,我对其定义是:“不是侦探类的言情小说。”
在时间顺序的主干中,小说描写了在1980年一天的凌晨,一架从伊斯坦布尔飞往巴黎的飞机坠毁在法瑞边界的恐怖峰,飞机上169人中,唯一奇迹生还的是一名三个月大的女婴,身份难辨。牵引出来两个家庭争执,由此引发的调查持续了18年。
在当年的小婴儿即将18岁生日,仍未找到真相的私家侦探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即将扣下扳机的一刹那,面对着18年前的报纸,他终于发现了那个可以彻底了结此案的秘密。也让人性的贪婪和丑恶在物欲中被升腾丑化。
在时间的顺序描写中,情节是紧凑和跌宕的,从侦探的喋喋叙述中,有些罗嗦的部分,在看完书的时候,却感觉到恰恰是本书的一个制胜点。让小说的描写,如同溪流一样,有湍急也有和缓,引你进入情节。
其次,看转折,矛盾冲入和解决手法。
当你在跟着小说的情节一步步深入,你会用主观的角度去分析判断小说发展的方向,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去推进情节的向前发展。但是,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你预测的情节永远和作者塑造的情节不一致,无法去猜测到文章的发展方向。你必须一鼓作气的把小说读完,在看到出其不意的结尾后,掩卷惊叹作者的鬼斧神工和故事的塑造。
《直到那一天》,当二家的人,用18年的时间去猜测飞机失事中的婴儿究竟的身份是谁的时候,知道最后,当你被文章的情节带到深境后,揭晓的答案却是你如何也没有想到,彻底颠覆你的判断力。
还有,看共鸣感。
好的小说。无论是细腻的白描还是粗犷的架构,紧凑的情节还是可以的情仇,都能够把你带入到一种文字的境界。这种魅力是声色无法比拟的。文字给了你无穷的想象力和共鸣感。每一个读者都会对文字塑造的主角和情景,在自己的想象力中,进行重组绘制。
《直到那一天》,文字的描述中,对于场景刻画纤毫毕现,让你对于小说的发生地,如历历在目。同时通过侦探的笔记絮絮叨叨介绍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宏伟史诗的说教,如同品茗听故事,故事引人入胜。带你进入错综复杂的情节,领略文字的魔力。
201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