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深处,林木葱郁,风景秀美如画。六盘山镇太阳洼村便藏在这叠翠的青峦之间。进入村子,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里老头儿老太太晒着太阳拉家常。“村里环境卫生好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现在的日子过得舒坦!”言语间,幸福的笑容始终挂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
时间倒回到几年前,太阳洼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里人均耕地只有1.7亩,粮食虽然能勉强自给,但因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使得这个村不可避免的成了资源禀赋弱化、人口结构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的“空心村”。
2018年依靠优厚的扶贫政策全村实现了整体脱贫。太阳洼村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村子并没有停下发展的势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有效治理空心村仍是老大难问题,必须找准适合村子优势发展的路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村党支部书记柳继贤斩钉截铁地说。
提升组织力,把党员集结起来。党员外出、人才流失、组织作用发挥欠缺等这些因素,制约着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传统的党员管理服务方式难以适应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村“两委”充分发挥“互联网+农户”作用,建立村级微信平台,引导党员对党内活动和村级事务建言献策,做出积极贡献。在家党员通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挂联诺”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切实为留守老人做一些实心事、暖心事。依托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集中轮训和“擂台大比武”等载体,正反面激励“空心村”党支部书记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增强自觉履职、高效履职意识。
联农带农,把产业聚集起来。农村资源碎片化,靠“单打独斗”难以有效解决增收问题,要发展就必须科学规划、因势利导。太阳洼村联系同处大太路沿线的半个山村和大庄村,以人力、土地等要素参与到优势项目中,通过报团取暖、补齐短板、优势互补的方式实现利益联结,2024年在流转闲置土地连片种植林下中药材420亩,套种玉米197亩,预计实现增收15.76万元。同时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劳”“种”“养”融合壮大产业发展,探索“支部+农户”种养植模式,让农民不但有业就、有活儿干,更要有钱赚。
盘活资源,让村集体经济跑起来。闲置房屋、校舍、土地都在“睡大觉”,村集体经济发展却因缺乏空间而停滞不前,村“两委”决定以如何让闲置资源“满血复活”作为突破口,按照绿色生态发展思路,一班人到相关部门询政策、找依据,探索“盘活资源”模式,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对校舍、部分闲置房屋进行二次利用,建成标准化牛棚和羊场、中蜂养殖场各一座,养殖肉牛23头、骊羊148余只,中蜂136箱,有望辐射带动常住户实现出户入园,扩规增收。对村内不宜开发的闲置零散房屋,见缝插针,植树补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外引内培,让后备力量夯实起来。太阳洼村面临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如果仅满足于“看摊守业”,村庄长期得不到发展。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镇党委牵头,发挥驻村工作队、党支部作用,采取登门会见、电话联络、座谈联谊等方式,分行业分领域对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役军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全面清理摸查,择优建立起青年人才的动态信息库,构建“青年人才—党员—后备干部—村‘两委’”成长模式,一系列“外引内培”的方式,不断壮大“空心村”带头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