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説的是源流,解的是文化。下面就跟大家一起説解説解《蜀道难》的文字和文化。
诗歌连用三个叹词开篇——噫吁嚱。噫,叹词。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噫”用法相同。吁,叹词。例:吁!是何言欤?(杨雄《法言》)嚱,依然是叹词。三个叹词连用,强化了惊叹的情感。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就是呀!呀!呀!如果不够味,还可以表达成啊呀!啊呀!啊呀!连用三个叹词写诗,大概只有李白。
李白叹的是“危”。危者,高也。危乎高哉,就是高呀!高呀!李白钟爱“危”字。他在《夜宿山寺》里就写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山上寺院的高楼有一百尺高,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与天相接的楼上,人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神仙。
这么高的山当然很难修路。从蚕丛和鱼凫开国后的四万八千年,蜀国与秦地都无路可通。要说“蚕丛”和“鱼凫”,可不是什么虫和鸟,这二位是蜀国的祖先。蚕丛是古代蜀国的第一位君王。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的。他以养蚕为业,教民蚕桑,后来率领部族从山中迁居成都,终成蜀王。“蜀”字的古意为“蛾蝶类的幼虫”。看来“蜀”之所以称为“蜀”与还真与“蚕”有关。
四万八千年没有蜀道的原因首先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当”,可以解释为阻挡。《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当”就是这个意思。项羽自认为他把阻挡他的人都打败了。从下文看,要由秦入蜀,先要翻越太白山。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最高峰。《录异记》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时有紫气复之,故名。”大抵是取太白金星之意称为“太白山”。“武功太白,去天三百”(《魏书·地理志》),可见此山之高。这么高的山峰只有飞鸟能“横绝”。“绝”者,越过也。此意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字意义相近。前者是鸟儿飞越高山,后者是舟子渡过江河。
修蜀道,人力不及,只有依靠神力。“地崩山摧”说的是五丁开山、蜀道贯通的传说。传言秦惠文王知道蜀王好色,就许嫁他五位美女。蜀王派五位具有神力的壮士开山辟路迎接。五位壮士返还到梓潼时,看见一条大蛇钻入山洞。其中一个人拽住蛇的尾巴,另外四人齐力相拔,导致山崩地裂,五丁和五位美女同时被压在山下。最终蜀道贯通了。当然蜀道不过是“天梯”“石栈”而已。天梯难行,后人见前人脚踵,贴着崖壁,慢慢向上爬。
这蜀道高到挡住了太阳神的车。“回”是使动用法,高高的山峰(标)使六条龙拉的车子无法前行,只能绕着通过。黄鹤飞不过。猿猱想要“度”(与“关山度若飞”的“度”字意义相同)过,也要为攀援而发愁。(这里的“愁”字是为动用法。)黄鹤、猿猱不得过,何况普通人呢?纵使过得了太白山,还有青泥岭。它盘旋曲折,人们百步九折围绕着岩崖转。萦者,绕也。它高到站在上面的人可以“扪参历井”。“扪”为“摸”意。成语有“扪心自问”。既然能摸到星辰,怎能不令人“胁息”。 胁息,敛气,屏息。(《古代汉语词典》1643页)。《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细要, 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此景此景,人们只能用手捂住胸口“徒然”叹息。“坐”的意思很特殊,为“徒然,空”(《古代汉语词典》1988页)意。
蜀道具体而言就是处处“巉岩”。“巉”是“山势高险的样子”。这里“只”(但,只)有悲鸟在古木林中哀号、子规在月夜啼鸣。子规相传是失掉蜀国的蜀王杜宇的化身。它的啼鸣声音哀凄,使听者泪下。不只如此,连绵的山峰距离高天不足一尺。“去”,距离。与“西蜀之去南海”中的去字意义相同。这么高的山峰,干枯的松树在绝壁倒生。人们的耳畔还会传来急流、瀑布的“喧豗”。“喧豗”,轰响声。苏舜钦的诗句“一夜大雪风喧豗”(《城南归值大风雪》)、冯至 的诗句“锣鼓的喧豗振破了天,鸡鸭的残骸扔遍了地”(《北游》)都用此意。这里的水是真正的“砯崖转石万壑雷”。砯,象声词,水击山崖声。(《古代汉语词典》1094页)这里用作动词。急水撞击山崖发出声音。转,使动用法,使万壑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这如雷水声令人胆战心惊。
入蜀的最后关口是剑阁,那里有剑门天险。它“峥嵘”,它“崔巍”,高峻难行。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把守。这里的猛虎、长蛇,“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纵使你到了可以享乐的锦城(成都,杜甫的诗句“锦城丝管日纷纷”“花重锦官城”中的“锦城”都指此地),也不要长久居住,要早日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