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氤氲的空气冰凉沁骨,秋意渐浓。晨露透着寒凉,秋风藏着锐刀,一缕桂香在这薄凉的秋日柔情而温暖,一树金黄的银杏在这落寞的秋日明媚而艳丽,这是秋之韵,一幅隐藏在四季更迭里色彩斑斓的画卷。
其实,生活之乐,并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把每个日常,过到心里眼里的欢喜。都市的快餐生活,钢筋水泥冰冷的高楼林立,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不如,寻一处静谧,抖落一身的尘埃与喧嚣,来一趟惠济寺,邂逅一段闲适时光。
惠济寺,又称古惠济寺,始建于南朝,初名汤泉禅院,坐落于浦口区汤泉街道。历经千年沧桑,日晒雨淋,惠济寺如一位精神抖擞的老者,笑语盈盈迎接四方来客。
趁着秋日暖阳,寻着丹桂飘香,迈着恬静的碎步,走进惠济寺,走进浦口深处那一抹醉人的秋景里。
古树禅院,千年一梦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循着古人的诗情雅兴,一进寺门,桂香四溢,踏着青石板路一路往前走,香樟玉兰随风摇曳,细语诉说着前朝往事。
沿着惠济禅道一路向前,跨过一座桥,映入眼帘的就是院内三棵千年古银杏树,树龄1500多年,它们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千百年来,春花秋月,夏莹冬雪,四季轮转,看尽人间繁华。
一棵唤作“撑天覆地”,因树干高撑天空,遮天蔽地而得名。树高24米有余,树冠奇大,覆盖地面半亩有余,夏日可容千人纳凉。
一棵唤作“千年垂乳”,树高20余米,需七个成年人方可合抱,树枝上共有七支下垂的树乳,最大的树乳长2米多,犹如巨乳悬于空中。林散之在《古银杏行》称之为“长者”,树上瘿瘤累累,“千年垂乳”之名,由此而来。
一棵唤作“雷击复苏”,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因遭受雷击烧毁大半,令人惊奇的是,数年后,这棵古银杏又奇迹般地复苏,因此得名“雷击复苏”。
因为遭受雷击,这棵古银杏树的主干是空心的,它靠着剩余枝干,树皮输送养分而存活下来。若论形貌,这棵“雷击复苏”远没有“撑天覆地”与”千年垂乳“枝叶繁茂,雄奇壮美。而中空的枝干笔挺直冲云霄,枝叶在风中轻舞,却给人一种顽强生命张力的美感。
相传这三棵千年古银杏树为南朝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时亲手所植。历经千年,每逢金秋银杏飘洒,树影斑驳,从都市的喧嚣寻觅而来,仿若穿越了千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韵历史 ,钟灵毓秀
相传南朝刘宋时,武帝刘裕万乘来游;萧梁时,昭明太子萧统亦在此读书,附近原有一昭明太子濯足沐洗过的温泉,后人称“太子汤”。北宋初年,汤泉禅院易名为惠济院。熙宁年间,漳南道人昭庆来此隐居,不久其友孙莘老,秦少游,释参廖三人结伴来访,秦少游为此写下传颂千古的《游汤泉记》。
北宋元佑年初,高僧忠境将惠济院改建为惠济寺。明代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驾幸汤泉惠济寺。清代道光年间,邑人毛麟,苏兆奎两人在惠济寺内创办了一座“英华书院”,从此伴随惠济寺阵阵钟磬声除了善男信女无声的祷告外,又多了一片抑扬顿挫的子曰诗云。
漫步于院内,驻足于昭明太子读书像前,恍若间朗朗的读书声从悠远的地方传来,童声稚嫩,却无比铿锵有力。
惠济景观,山水清音
2014年,惠济寺复建计划启动,此次复建工程在设计主体上采用了唐式建筑风格,占地从原来的30亩将扩大到150亩。如今,漫步于惠济寺,随时可以感受到“山与水”、“树与寺”、“禅与人”的自然和谐。
乌龟潭,寺院外扩大原有的水体面积,形成一个开阔、宁静的湖泊,与寺庙建筑相辉映。湖岸边修复的龟型石雕,让乌龟潭的传说得以继续流传,更显禅味意境。
惠济禅道,沿着惠济寺入口一路往前走,有百米长的步行通道,有香樟玉兰,有艺术石雕。
“香泉井”,据当地百姓称,此井本名叫“鸡鸣井”,源于每到清晨此井中就发出鸡鸣声,后因太祖朱元璋驾幸惠济寺而改名为“香泉井”。
昭明太子读书像,梁武帝儿子昭明太子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文采出众,才华横溢,酷爱佛教文化。为躲避宫廷争斗,来到惠济寺,读书诵经,远离红尘。
许愿架,新增的许愿架,将压在银杏树上的祈愿带移到许愿架上,形成新的亮点。
荷花池,新增的放生池,背后是扩建的寺庙。
林下禅定,林下新增的禅坐石,增添了自然静谧的冥想氛围。
惠济秋景,醉美银杏
惠济寺秋景最佳观赏时间为11月中下旬,此时,银杏金黄,叶落铺成一片金色的地毯,引来无数游人或拍照或闲庭信步,或驻足欣赏,或放松心情......
当城市一成不变的冷漠面孔让人们忘记四季变迁时,身在浦口是幸福的,惠济寺里的一草一木,随四季流转而变化着,春梅夏荷秋桂冬雪,感受着自然变化带来的美。
当秋风渐凉,落叶满地,来一趟惠济寺吧,在古银杏树下祈愿一段美好的前程,愿你将所有的烦心困扰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荒芜的日子经营成一片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