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出游数据发布,行业信心大振
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文旅部数据中心非常及时地发布了春节七天的全国旅游数据。数据一经发布即引发了大量的转发,并迅速在旅游人的朋友圈刷屏。
这反映了行业同仁对这一数据的关注。作为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春节,旅游消费的复苏情况,既为旅游企业和从业者所关注,也为相关政府部门所关注,因为它影响着下一阶段行业发展的信心和投资发展决策。
早在整体数据发布之前,无论是来自官方媒体、自媒体的报道,还是人们个人出行的切身体验,旅游消费的快速恢复都得到了验证。而官方发布的数据,则在整体上给这个春节的旅游市场做了一个相对权威的总结。
从定量的数据来看,虽然与疫情前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相比疫情管控期间的情况而言,这个数据已经给了行业很大的信心。由此也说明旅游消费的刚性特征没有大的改变,旅游消费的基本面虽然受到宏观环境的一定影响,但受损的幅度不大,未来依旧可期。
2、旅游统计数据屡受质疑,原因何在?
对于官方发布的旅游统计数据,行业内也一直有质疑的声音,也曾经引发过一些讨论。有些质疑反映了当前旅游行业数据统计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是对相关部门工作的督促;但有些质疑则有些强人所难。要理清旅游统计中的问题,找到问题解决之道,还是需要回到旅游数据统计的原理、方法和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1)是抽样,不是全部
一般而言,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的数据相对更加严谨和准确,因为这些数据是采用相对科学的方法统计出来的。但即便如此,这些数据跟真实的情况相比,也依然有一定的误差。
比如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失业率数据,采购经理指数等等,即便是这些权威的数据,也都是采用抽样的方式统计的。既然是抽样,就只能准确统计到样本的数据,再用样本数据推算整体情况。
一个个细分的专业数据尚且只能通过抽样统计,旅游数据关联的方面如此众多,要全部统计准确当然难上加难。
(2)是测算,不是统计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官方发布数据时,使用的是测算一词,都还不是统计。测算,顾名思义的话,是测量和计算的意思。也就是说,发布者本身就已经告知我们这个数据不是通过严密统计得到的,是不完全准确的。
既然是不完全准确的数据,那为什么还要发布呢?一方面,聊胜于无,有一定的数据就有一定的参考,总比完全没有强。另一方面,是时效性要求,春节假期一接近尾声,数据就能出来,显示出了极高的时效性,更有利于假期结束后的相关工作开展。(当然,上述说法的前提是数据不存在恶意造假和重大错误。)
(3)是人工报送,不是自动收集
其实,旅游数据统计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方法层面,而是在于数据来源层面。全国的旅游数据来源于各省区市的上报,各省区市的数据来源于各地市,而各地市则一方面从各区县要数据,另一方面从各市场主体要数据。
这些数据,从数据源来看,就存在被加工(有的美化,有的恶化)的问题,也存在信息不全面或者被重复统计的问题。源头数据本身就不准确,再经过一层层报送过程中的“修正”,最终汇总的数据就更加“模糊”了。
(4)旅游行业数据统计,有其固有的难点
旅游行业数据统计的问题,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统计部门,更主要的还是这个行业特有的属性。与交通、气象、农业、林业这些行业部门不同,旅游行业不仅涉及面广,也无法做到垂直管理。景区、酒店、交通、餐饮、购物等部门,涉及海量的经营主体,有些数据可以统计到,有些数据因为经营主体微小甚至没有主体,根本没法统计。
同时,行业性的数据统计,是需要行政权力和人力物力投入的,而旅游主管部门,在国家的行政序列中,长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无法协调相对强势的其他部门协助提供行业数据。要自食其力开展系统统计,则面临巨额的经费问题,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也是算不过账来。
原因可能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要做出科学准确的旅游统计数据,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
3、数据并非不可用,要看怎么用
既然旅游统计数据有这么多的问题,那是不是说这些数据就没法用呢?也不尽然。不同层面的数据可以反映出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同的部门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做解读。
全国整体的行业性统计数据,一般是给大的行业部门使用的。文旅部数据中心的数据从政府行政的角度来讲,是要报送到国务院相关组成部门的,当然,政府报送的数据跟大众看到的数据,数据量和颗粒度是不一样的。在疫情期间政府各部门出台的对旅游行业的扶持政策,这些统计数据就是重要的依据。
对于企业而言,在做投资和经营决策时,可以通过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行业数据,研判行业发展趋势,从而在大方向上做出决策。虽然全国及各地区的旅游统计数据存在不准确性的问题,但在整体发展趋势的表达上是相对准确的。
有的企业,也能找到经验丰富的行业人士,他们可以拉通多年的数据,并结合自己企业或自己所在机构掌握的准确数据,构建函数模型,然后通过相关参数的校正,从而得到相对准确可用的数据。比如,在一个行政区域内,用总的人次数乘以一个相对准确的分数,一般可以得到这个区域内有效的旅游人数。
当然,在具体旅游项目的投资或经营决策中,宏观性的行业数据的作用相对比较小。即使宏观数据报忧,也不乏有优质的投资项目和经营得很好的企业。这个时候的投资或经营决策分析,更多的是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并针对具体项目所在地和区域的情况进行组合分析,宏观的行业数据只是基本面之一。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要能抓住核心业务,只要有一定体量的营收和利润,企业就能发展。如果再能有一定的竞争壁垒,也可以无惧宏观环境的变化(重大不可抗力除外)。
再退一步说,数据反映的都是过往的情况。虽然说过往决定着将来,但对于投资等前瞻性决策而言,更需要对未来的洞察和预判能力,以及在交易中准确把握买卖时机。
4、数据价值日益提升,旅游大数据构建任重道远
数据,是客观世界的量化表达。时至今日,数据的重要性已毋庸赘言。自2014年原国家旅游局提出“智慧旅游年”并大力推动智慧旅游至今,旅游行业的大数据建设也是走过了一个风风火火的发展历程。
回头来看,投入是巨大的。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规模型企业,都花了不少力气。这其中,包括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多个省的“一机游”平台、联通大数据(文旅)平台等,都是规模很大的旅游大数据系统。这些系统平台,完成了旅游大数据的硬件和体系搭建,但在数据收集、挖掘和应用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其实,对于旅游行业而言,真正掌握有效大数据的是国铁公司、中航信、携程、美团以及抖音等这些拥有超大体量用户的平台企业,他们不仅拥有海量有效用户,而且拥有出行、消费等直接指导企业经营决策的信息。但这些数据是这些企业的核心机密,是他们的竞争门槛,是无法进行公共披露的。
对于公众和无力采购数据的中小企业而言,还是得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和官方研究机构多提供一些有效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