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适:往,归向
▲仆:古代出行,弟子要充当仆人侍奉长辈。这里指充当仆夫,驾驭车马。
▲庶:众多。繁荣。
【译文】
孔子去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问:“既然人口已经这么多了,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孔子说:“使百姓富起来。”冉有说:“百姓富起来以后,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呢?”孔子说:“使百姓接受教育。”
【学而思】
“庶矣哉、富之、教之”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农耕社会,人口在古代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所以为政者要实行德政吸引百姓投奔,这是“庶矣哉”。国家人口多了,开垦的荒地就多了,百姓富足了,税收增加了,国家自然也富裕了,这是“富之”。百姓丰衣足食,再去教化百姓,提升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这是“教之”。
物质是一切基础的基础,没有物质的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空谈。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经济基础,才能发展教育,教育得到发展,才能发展科技,科技又带动物质的高速发展,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国家富强,才能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素质提升又带动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和谐是公平公正的重要条件,做到了公平公正、文明和谐,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知识扩展】
“富之”
《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管子·治国第四十八》:“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大凡治国的道理,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管理,百姓贫穷就难以管理。为什么是这样呢?人民富裕就安心生活在家乡并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管理,害怕犯法,百姓害怕犯罪就容易治理了。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府、违法犯禁,如果百姓敢违法犯禁就难以管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中国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即孔子所说的“富之”。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的“亚太峰会”就曾引用管子的话,说:“中国古代哲人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提出“造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教之”
《荀子·大略篇》:“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xiáng]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不使民众富裕就无法调养民众的思想感情,不进行教育就无法治理民众的本性。每家配置五亩宅基地,一百亩耕地,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不耽误他们的农时,这是使他们富裕起来的办法。建立国家的高等学府,设立地方学校,修习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射礼、相见礼六种礼节以节制人民的性情,明确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谦让七种道德规范以提高人民的道德,这是用来引导他们的办法。《诗》云:“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像这样,王道治理天下就完备了。)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后稷教百姓种植五谷,五谷成熟了才能够养育百姓。人之所以为人,吃饱、穿暖、住得安逸而没有教养,那与禽兽没什么两样。圣人对此深有忧虑,任命契担任司徒,把伦理道德的观念教给百姓:父子讲亲爱,君臣讲礼义,夫妇讲内外之别,长幼尊卑有序,朋友讲诚信。尧说:“劝勉他们,匡正他们,辅助他们,使他们自得其所,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