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要推荐给大家的书是《深度工作》。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深度工作”,并且建议先翻看结论部分: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深度的生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对于很多人来说,快速地收发电子邮件和在社交媒体上发消息所带来的繁忙假象会给他们带来慰藉,深度的生活却是要你摆脱这些东西。如果你愿意跨过这些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你将会发现深度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
如果你对此保持怀疑或否定,可以选择忽略,或者快速浏览本书第一部分。作者在其中论述了为什么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稀有且有意义的。这里主要说说第二部分中作者告诉我们的一些深度工作准则。
1. 深度工作哲学
作者介绍了4中深度工作哲学:
第一种,禁欲主义哲学。
成为一个隐居者,几乎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只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这种工作哲学只适合于很少一部分人。
第二种,双峰哲学。
将工作时间分成两块,一块用来深度工作,就像禁欲主义哲学一样;另一块用来做浮浅工作,或者休息、娱乐。你可以按每周来划分,也可以像很多大学教授一样,在假期做研究。
第三种,节奏哲学。
节奏哲学其实就是养成习惯。将深度工作安排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并严格执行,形成特定的。
第四种,新闻记者哲学。
适用于事务繁忙,但自控力极强的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进入深度工作模式。建议新手不要尝试。
选择哪种深度工作哲学,需要靠工作性质、习惯以及自控力来决定。就我自己来说,我会选择节奏哲学,周日到周四的每天晚上用两个小时来学习或阅读。也会尽量选择新闻记者哲学,在一些空闲时间内阅读电子书。
2.远离社交网络,学会拥抱无聊
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已经慢慢成为了一项稀缺技能,而这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东西可以很轻易地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而这对我们非常有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非常迫切的需要学会拥抱无聊。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更具体地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长此以往,你的大脑将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当被迫等待,比如排队、等车时,试着努力去忍耐这种暂时的无聊,忍住拿出手机左划划右划划的冲动,让大脑放空,或者进行冥想训练。“静静等待并忍受无聊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新奇体验,从集中注意力训练的角度出发,这具有不可思议的重要价值”。
如果在你全部的清醒时间,都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浏览几个小时网页,那么在一天结束时,你会觉得更加充实,第二天开始时更加轻松。
手机和网络总是有如此大的魔力,就像是精神毒品,戒掉他们非常的困难。或许你可以试试与自己做一个约定,只允许每天在某一些时间段内可以使用手机和网络(包括工作学习需要,具体原因可以参照书中“关键少数法则”)。比如工作一个半小时后,可以使用半个小时。要知道坏习惯的养成要比好习惯容易得多,但他们的力量却同样强大。当你真正这样做了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他们并非像你所想的那么重要,甚至与你的职业、生活的主要目标毫不相干。
还有一个小技巧是我自己发现的,就是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比如在家我会总想着躺一会或者玩一会游戏机,工作却一拖再拖。当我带着书或电脑去楼下咖啡馆时,我会很容易做到专注工作一两个小时。如果你已经习惯了在咖啡馆玩手机,或许你可以试试去图书馆。
这次的介绍就到这里,书中还有不少很具有实操性的观点我没有提到,比如我上边说过的“关键少数法则”,它可以帮我们摒弃掉一些生活中的执念和没有意识到的负担,建议大家最好翻开书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