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肉大饼 —
东北的小吃,伴随着各省移民而来,有着各地的影子,又与原口味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个过程有着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创新,之后方成长成了黑土地上独特的饮食文化。
▲ 刚刚走出车站的闯关东的人们擓着筐,牵着娃。
有位闯关东的汉子,他叫李连贵,原名李广忠,河北滦县柳庄人,1908年逃荒到了吉林省梨树县,开办了一个“兴盛厚”酱肉饼铺,主营酱肉、大饼和酒类。
▲ 李连贵
饼,是人类最早制作的食物之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饼都是餐桌上的常客。中国人喜欢吃饼,大抵上始于唐朝,这个时期的长安聚集了大概20万的胡人,驼铃悦耳丝路繁忙,东西方共同的食物一“饼”在此充分融合,品种与品味也从此丰富起来。饼在中国的餐桌上历经千年,是中华民族品种最多的小吃。经营这种食品,没点绝活儿,还真玩不转。李连贵一直在琢磨着自己的“独门绝技”,可每次都没有啥太大的突破,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中医的到来。
▲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使东西方的美食充分融合。
位老中医是他的老主顾,看着他每日冥思苦索,忍不住建议在熏肉中加入中药材也许能别有特色,更具测味。于是两人经过研究磋商后,李连贵按照老中医的提议,在熏肉的过程中加入豆蔻、柴蔻、桂子、肉桂等多味中药,创造出了“中草药肉”,别有风味。此后,李连贵的熏肉饼铺因肉料独特而远近闻名。
▲ 在熏肉过程中加入中药材
接下来,李连贵继续潜心研究,对配药、选肉、切肉、养汤、和面、火候等工序进行了进一步改良,他将煮肉的汤油撇出来,和面烙饼,于是大饼也变得香酥可口。因街坊四邻都熟知李连贵,他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店铺,由“兴盛厚”改名为“李连贵熏肉大饼”。
李连贵熏肉大饼以“药食同源”为基础,将古代医学家的中药“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制作出脍炙人口的大饼,风靡一时。
▲ 熏肉大饼
1930年,李连贵熏肉大饼已誉满东北,其制做熏肉大饼的配方-老汤和老汤油,更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被人们广为传颂。1940年李连贵病故,其子李尧继承父业,一年后,带着老汤从梨树迁往四平,办起四平李连贵熏肉大饼铺,从此李连贵熏肉大饼成为中华一绝。
十年后,李连贵之孙李春生怀揣祖传秘方,背着一锅老汤,从四平来到沈阳,并在沈阳最为繁华的中街西头鼓楼西南角的广生堂胡同开设了李连贵熏肉大饼店。至此,熏肉大饼店落户沈阳。“文革”时期,李连贵熏肉大饼店铺被砸,被迫改卖大米饭和大锅菜。李春生为了保住熏肉的传统风味,不顾整日杂役的劳累,坚持每周熬老汤一次,如此持续了十个年头。直到1979年,李连贵熏肉大饼的牌匾才再次挂了起来。
▲ 原中街鼓楼西北角的广生堂胡同,现为居民楼。
老字号手艺经久不衰,自有它的精华所在。李连贵的熏肉保留传统手工工艺的精华,选猪肉时,精挑前槽到肋间肥瘦相宜、相间带皮的新鲜猪肉。大饼的制作则是将肉汤食盐和调料加入面粉中和成酥软面团,在饧面时间较长的基础上,擀片抹油,重复擀几次,烙制成饼。熏肉色泽棕红、皮肉剔透、熏香沁脾;大饼皮面金黄、层层分离、外酥里嫩。
到了90年代,国家特一级厨师李春生的亲传弟子李富洲任经理,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使熏肉大饼的传统制作方法得以继承和发展,把过去的9种中药配方增加到12种,使得李连贵熏肉大饼店的百年老字号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直至今日,这一百年药膳食补的魅力,散发在沈阳这里,浓墨重彩而又生动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