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朋友聊天,她说,“我不想结婚,但我想要个孩子。”
这倒也不是一个新鲜想法,在电影《单身指南》里,女主的妇产科医生姐姐,作为一个经济、精神、情感独立的女性,声称自己不需要婚姻不需要男人,就通过挑选自己偏好的血统的人捐精,完成了人工受孕。虽然电影里的她在怀孕后还是遇上了让自己坠入爱河的男人,但在她决定怀孕的那一刻,她是笃定了这个想法“不需要结婚,但得有个孩子”。
1. 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幸福???
中国人会像这位医生一样有这个想法的女生应该比例不大,毕竟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保守的。在中国人的社会里,传统价值观就是一个人体面的一生就应该是“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幸福”,这种标配式的人生设置在当下的社会给人一种窒息的压力。尤其近些年来中国不断上升的离婚率、时不时娱乐八卦中爆出来的家暴出轨等负面新闻、还有现实中大部分人都很难遇见一场可以不分手的恋爱,让很多人丧失了对爱情的憧憬,对婚姻更是惶恐不已。原本可以好好过的人生,逼着自己追求标配,有时候反而过得乱七八糟了。
只顾着追求体面,似乎是一种社会病态。你以为的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的家庭,有时候背后隐藏着见光死的秘密。八卦新闻上爆出过太多社会名流人士的丑闻,某东老板的强奸女留学生案、某央视主持性侵、某知名演员在妻子孕期出轨、某大咖七年的地下恋情等等数不胜数。他们是公众人物,所以任何都风吹草动都会被放大呈现给公众,而有时候在平凡的生活里我们身边的这些“秘密”却鲜为人知。
曾经亲耳听某育有三个子女的已婚男说出“没有男人不会出轨”这种话,而且是毫无负担地说出来,把一件罪恶的事情普遍化,搞得好像这样就不会显得自己那么龌龊。而且该男子还说出男人出轨没有感情不会影响家庭,而女人出轨通常都是有感情的,很可能就跟这个男人跑了。如果所有男人都抱着这种观念的话,难怪这个社会的独立女性越来越多了。
2. 幸福的能力是在一个人的时候就养成的
由于生活中不可预测的变数,当下在对待爱情和婚姻这件事上,人们的价值观似乎也越来越多元了,甚至更包容了。越来越多的人在经历过感情世界的失望与伤心之后,把人生的精力放在经营自己上,更加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感受,也不会在思想上在强迫自己随大流。一个人的时候有能力让自己幸福,那再遇见一个人的时候才不会把幸福寄托在对方身上,这样两个人实现幸福的可能性才更大;而且,哪怕有一天其中一个人要走,自己也不会天塌下来一样的感觉。
这种经济、精神、情感皆独立的女性在一线城市并不少见,我在法国期间也遇见过许多敢于坚持自己内心的女生,每个人都自带一股劲儿。从她们的生活状态上看不出年龄感,不会像国内那样用年龄来给女性设限,什么三十岁的剩女,四十四人老珠黄之类的。我认识的她们中有35岁还重返校园的女商人,29岁有为了追求电影梦从国内辞职到巴黎念职业学校的,还有更多的我不知道的女生,不管在什么年龄,她们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了解自己,更懂得怎样让自己幸福。
3. “我不想结婚,但我想要个孩子”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这个社会就是那么的不公平,哪怕有那么多的女性已经独立起来了,可本质上还是逃不了男权社会的阴影。所有的偏见和恶意的评价,几乎都会投向女性,尤其是单身带着孩子的女性。中国社会就更加复杂了,因为未婚怀孕时没法给孩子上户口的。在这样的意识型态下,女性幸福的权力似乎又被剥夺了一点。
如果人生能经历婚姻,其实也是挺好的,这样的人生似乎更完整一点。但是这个时代已经变了,虽然没有人在决定结婚的时候是奔着离婚去的,但有时候还是难免最后要分道扬镳。越来越多的女生觉得男人不可信,所以宁可自己独立生活也不想结婚,但对孩子的渴望还是有的。
也许有的女生是遇人不淑而怀孕产子,最终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就像《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里的女主,然而她的一生也过得极为精彩,也在中年时收获了真爱。可当我朋友说“我不想结婚,但我想要个孩子”的时候,并不属于这种被动选择的状态。如果可以自己选择怀孕,那么不如挑个优秀或者长得好看的人捐的精子,甚至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血统,自己不会见到这个捐精的陌生人,也不会有分手离婚撕裂的伤痛发生。而生下这个按自己喜好选择的宝宝,似乎成了一件酷酷的事情。
“我不想结婚,但我想要个孩子。”究竟是女人在情感失意后的自我放弃?还是实现经济、精神、情感独立后迈向幸福的新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