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来市场上班时,老板给我们每个店都定了份报纸。
那时我们自己家也会订份报纸,为孩子中考,高考备用,有些信息还是需要通过报纸了解。
两个店面订了《合肥晚报》、《新安晚报》两份报纸,我们几个轮换着看。
那时的报纸,广告就占了很大一部分,登二手房信息的,做药广告的,中介的,婚介的,各卖场做活动推广的,很多。一年订报纸的费用也就100多元,估计都是靠广告赢利。
有的时候一天的报纸都有几十个版面,厚厚的一大叠。首版的新闻浏览后,就没啥看的了。最喜欢看的是有个版面的专栏,定期会刊载散文,小说之类,很少的几篇,珍惜的很,会细细地看。有段时间还有连载小说。
逢节假日报纸就很少了,有时只有几张。后来节假日还会停刊。送报纸师傅们也可以有休息天了。
那时几乎家家都订报纸。
有时送报纸的师傅来得早了,商场门还没开,师傅们就会把报纸放在保安室,等各家导购员上班了自己拿回去。
有的不自觉的就会多拿一份不一样的。丟报纸的事发生多了,报纸就不再放门卫那了,都是送报员送到店里了。
每天都想第一个看报纸,感觉心情都会好点,首先信息先入为主了,再次那淡淡的报纸特有的油墨香也还能闻得见。如果被大家传来传去的,报纸就少了那个味,有时也拿乱了,少了,信息也不全了。最讨厌报纸刚拿到手,半路被同事劫走了。
市场当时有好几个送报纸的师傅。有个老陈师傅最牛,印象最深。
市场各家报纸几乎都是在他手里订的。一开始不晓得,后来才知他们送报纸有固定工资,但订一份报纸提成更可观。
老陈其实也不老,个头不高,40左右,人很精神,整天笑嘻嘻的,看见谁都打个招呼,聊两句。
他每次来得都很及时,比别的师傅稍迟点,基本都是等大家卫生搞好了,晨会结束了,刚好可以坐下安心看报纸的时候到。
他的报纸从来不放门卫那,都是亲自送至各家店里,顺便联系感情聊聊天,不像有的师傅悄悄放下就走,而且他还兼职送几家报纸。
年尾订报纸时,老陈更是厉害,早早下手,让利10元,20元的,或者是送赠品,等到其他师傅反应过来,去各家吆喝时,大家几乎都名花有主,早订过了。因他又兼职几家报纸,这样市场的订报纸业务就几乎都被他揽下了。
还有个送报纸的朱师傅,皮肤黝黑,敦敦实实的,一头卷发,眉毛很重,来去都脚步匆忙,风风火火,不苟言笑。
有天下午下雨,他送完报纸,在店里坐坐躲雨,聊起来才知道朱师傅也是健谈的人。
朱师傅是个实干家,送了多年报纸,早晨下午各送一份,中午去人家帮忙烧饭,拿三份工资,妻子也在送报纸。夫妇二人已在合肥买了房,两个孩子都很懂事,学习用功,在省示范的中学上学。
除了男送报员,市场还有个女送报员许大姐。许大姐也是直到今天仍然还留在市场送报纸的唯一一个师傅了。
许大姐应该是在老陈之后来市场的,个子好高,短发,皮肤黑里透红,外地口音,一说话就笑,衣服长年都穿的肥肥大大的。爱人是大学食堂里的员工,她随爱人在肥落户。
因为食堂常要上夜班,照顾不到小孩,送报纸的工作不要熬夜,中午还能回家烧饭,待遇也不错。许大姐从老家过来就开始送报纸,也是送两种报纸,上午一份,下午一份。
送报纸很辛苦,特别是下雨下雪天气。路滑,还要避免报纸淋湿。有次许大姐一天都没来送报纸,第二天换了个师傅送,才知道许大姐昨天摔倒受伤了。在家休息了半个月,许大姐才过来上班。
老陈不晓得是脑子灵光,还是有高人指点,他看出来报纸快日落西山了,早早辞职和别人合伙去开了家汽车美容店了,后来听说生意好的很。
朱师傅也送着送着没再看到了。还有个胖胖的年轻的师傅刘姐,她送的报纸少。现在也不在做了,开个三轮车去跑快递了,有时在市场还能碰见她送快递。
随着宽带的普及,QQ,微信,微信公众号里的新闻,今日头条,各类报纸的网络版……手机电脑上的信息越来越多,而且比报纸还快。公众号里的散文,小说,诗歌,朋友圈里鸡汤文,美文,每天目不暇接,有时恨不能多长一双眼睛。
大家对报纸的需求越来越低,订报纸的商户年年在递减,送报纸的师傅也越来越少了。
前年我们家店里也装了宽带,我们在许大姐的软磨硬泡下订了最后一份报纸,并告诉她以后老板肯定是不会再订了。虽然钱是不多,虽然还是喜欢报纸的油墨香味,但真的不需要了。
现在整个市场也就许大姐在送报纸了。报纸从原来厚厚的一摞抱在手上,变成如今薄薄的几份夹在她腋下。有的也不是客户自己订的,都是买东西赠送的,但送还是许大姐送。
报社给许大姐买了社保,她们自己闲时也接些外卖的活,补贴补贴。许大姐说,工资是不高,反正孩子也大了,有个保险,有个保障,加上做这么多年,习惯了,就慢慢干着,有合适的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