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的人提出的要求;换句话说,当人们有要求时,总是愿意先向自己认识的人提。
个性的地方在于,提要求的人和提供帮助的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
大学的后几年,室友们不约而同地懒散了。大家几乎都每天赖床赖到中午。一段时间之后,我感到这种“没有上午”的生活十分不好,充满了“暮气”,仿佛人生白白地缩短了一大半。于是我下了一个对我来说异常重大而又艰难的决定:我要早起吃早餐!
于是,第一天早上,我刚开门要出去,室友A连忙叫住了我。
我:“啥事?”
室友A:“你要出去吃早餐吗?”
我:“是啊。”
室友A:“能帮我带一份吗?”
我:“好啊。你要啥?”
室友A:“我要xxx、xxx、xxx ... ...”
帮室友带饭而已,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景了,我欣然接受。然而,第二天,当我开门时——
室友A:“能帮我带一份早餐吗?”
我:“好啊。你要啥?”
室友A:“我要xxx、xxx、xxx ... ...”
第三天——
室友A:“能帮我带一份早餐吗?”
我:“好啊。你要啥?”
室友A:“我要xxx、xxx、xxx ... ...”
室友B:“给我也带一份呗!我要xxx、xxx、xxx ... ...,谢谢!”
室友C:“给我也带一份呗!我要xxx、xxx、xxx ... ...,谢谢!”
第四天,我开门已经很小心了,几乎是偷着出门的,可是依旧没有逃脱她们的“魔爪”。
其实,大家朋友一场,几年的情谊,帮忙带一下饭是应该的。可是如果天天带,真的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也许站在她们的角度上看,她们觉得既然我也是吃饭,带饭只是顺手的事而已。每次她们叫住我的时候,都是我无比纠结的时候,我很想反问一句“你们怎么可以这样理所当然”?但是我没有,不好意思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怕破坏室友的关系,我怕她们觉得我“矫情”,因为她们在别的方面也帮助我很多。于是几天以后,我再也不愿意早起了... ...
我的“崛起宏伟蓝图”仅仅几天就宣告终结。失败的同时我也不禁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换位思考一下,假设我是她们,如果让我天天早上毫无顾忌的求别人带饭,我能做到吗?答案是不能。偶尔求几次我能提出来,可是天天求,我会有一种麻烦别人的愧疚,即使对方是我的熟人。但是,但是!如果还有其他人陪我一起求,我就能做到天天求了。因为还有其他人分担了我的“愧疚”,我会觉得“既然出去一趟,带一个人的也是带,带三个人的也是带,反而带三个人的比带一个人的惠及的人更多,更有带饭的价值”!!!!!!
我懂了。怪不得前两天只有一个室友要求我带饭,后几天她们一起让我带饭,并且乐此不疲而理所当然。假设另两个室友不来掺和的话,我相信几天之后第一个室友就会愧疚,因为她并不是那种厚脸皮的人。站在她们的角度,我理解她们;然而,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又觉得这种想法简直是狗屁!!!以一个人付出更多代价来惠及更多的人,就叫“更有价值”???
我相信,生活中这种现象绝对不少见。我虽然理解各方的想法,但是我不懂这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想法?我无法说服她们,所以我选择了向现实屈服。唉,我后悔没学点心理学了。果然学点心理学还是有大用的。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意识与行为的科学,生活中任何现象都可以在心理学中找到答案。接下来我打算认真学点心理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