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下》,对于战国时期的梁惠王的处境深表同情,梁惠王的魏国与赵国、韩国都是三分晋国而来,当年的晋国,国富兵强,在晋文公重耳的励精图治下,采取周朝的分封制,整个国家采取三军六卿制,国家由十一大世族把持。晋文公是当年实力最强悍的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国与国采取的是弱肉强食的土地兼并战争,并非施行仁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是唯利是图,利字当头,礼崩乐坏。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国君都面临被抢班夺权,上下的弑夺风险。结果一代强人晋文公死后,子孙后代经营能力跟不上节奏,驾驭不了当时的六大家族“智、魏、赵、韩、范、中行氏”,这六大豪族相互算计,相互吞并,最后有三家“智、范、中行氏”在相互残杀中被灭,晋国统治阶层无能,最后由“魏、赵、韩”三大家族瓜分了晋国,并且取得周天子认可,这三国政权具有合法性。
晋国三分后,三国独立,力量衰落是必然的,但是魏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梁惠王一直野心勃勃,是典型的好战分子,在他主政时期,与秦、楚、齐发生了几次大战,都惨败收场,最著名的就有马陵之战,大将庞涓被杀,公子申被俘,雄心勃勃的梁惠王怎么善罢甘休,于是开始重金从列国聘请高人来策划来指导国家发展战略,希望能够立即找到富国强兵之道,以报仇雪恨。
这个时候,孟子的团队开始出现了。孟子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大学问家,帮助梁惠王从宇宙万物发展的最根本规律中分析形势,指出,看问题必须宏观长远,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施政价值观才行,不要开口闭口,就想寻找灵丹妙药,就想立即获得什么短期利益和好处,一定要站在战略高度,事物发展规律中抓住问题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仁者无敌”。
且看,可怜的梁惠王当年如何向梁惠王介绍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战略需求的,从其言行看,感觉在向孟子大诉苦经: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梁惠王告诉孟子,我们的晋国,曾经天下无敌,你老人家是知道的,到我主政的时候,东面与齐国大战,长子战死,西面与秦国作战,给秦国割地七百里,南面与楚国交战,损失惨重。这都是寡人的耻辱,我们多么想与他们决一死战,以报仇雪恨,孟老师,你看看有何好的战略对策?
孟子看到梁惠王如此焦急,发现梁惠王思想包袱问题严重,于是客观帮助他分析目前处境: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的意思是,即便只是方园百里的地方治理的好也可以称王天下。大王如果施仁政于老百姓,减少刑罚,少征税收,精耕细作,让青壮年能够休养生息,抽出时间修炼孝、悌、忠、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兄,在外尊敬师长,即便是拿着木棒也能够战胜秦楚那拥有坚甲利兵的虎狼之师。因为他们剥夺了老百姓的用于劳动的时间,使得他们没有时间耕种,以赡养父母,结果导致父母冻饿而死,兄弟分离,妻离子散,。秦楚两国必将陷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大王再去征战,谁有实力能够与你匹敌对抗?所以说“仁者无敌”,施行仁政的国家天下无敌,大王千万不要怀疑这个真理!”
梁惠王自从与齐、秦、楚三国大战,以惨败收场之后,元气大伤,内心郁闷,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鉴于国力的衰弱,希望网络天下谋士为其出谋划策,以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孟子作为当时的大学问家,充满理想主义的政治梦想,希望把自己的施仁政的价值观与治国理政体系传授给当时战国比较有影响的国君,希望他们放弃没有意义的相互残杀,而是抱着救世的心态,希望这些看重短期利益的国君们从称霸的迷梦中醒悟过来,作为一国之君,其施政的目的不可以仅仅满足于自己喜好,自己的表现欲,自己称霸诸侯的野心。而是应尽最大努力创建人们安居乐业的福祉,构建孝、悌、忠、信的充满良知的社会氛围,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护,团结友爱,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的社会环境,才是威震四海的基础!才是富国强兵的根本,才是天下无敌的保证!才是国家的根本大计与大利。所以,唯有施仁政,才能够“仁者无敌!”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7:仁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