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有疑问,在行一类的平台内容付费能否走远。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重新思考一下,突然明白点什么。
标准化的商品,已经被挖掘殆尽了。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为电影,音乐,文字等内容付费,更多软性产品可以逐步的商业化了。
个人经验和技能,也是可以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可供他人学习或对他人有益的经验或者技能;每个人都需要他人提供经验或者技能,可以为了更快的入门新领域更好的理解新事物,又或者是为解决个人的一个疑惑。
这是普遍的场景。日常的大众的交流形态,
如何把这些商业化,并且能使得搭台子的平台方,经验或技能的提供方,以及付费接受方,都获得收益呢?
正如在行在做的。吸引有能力有经验的知名行家,让知道他们名气的粉丝们跟来,为他们过去的付出提供收割机,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让更多学习者或者对特定问题有疑问的人,来到这个平台,花钱提问。在这个过程,由于交易的联系是私密的,行家不能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学习者也可能尝试新鲜之后离开。
第三步,最重要的“价格的规则设计,交易形式的设计”。这是让吸引更多行家更多学习者持续交易的关键,也是在行能否走远的关键。
从交易环节说,在行平台不能控制行家提供内容的质量,学习者听完后的满意度,掺杂了更多的个人化的因素。
从定价规则说,现在看到的形式有一对一按照时间,还有偷听,都是行家在价格上有绝对主动权。
按照一般规律,初期的新鲜感消失,名气大V前期积累的影响力,收割结束,而平台又不能帮助他们扩大影响力,大V会选择离开。跟随来的粉丝学习者,由于已经在其他平台了解了名气大V的知识结构,再次付费的意愿会很低。二次扩散,带来付费学习者的效应也不会很明显。
持续的发展策略应该是,用大V占有名气,占领广场中最热闹的地方。
着重吸引每个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小行家,做好行家贡献内容的标准化,价格制定的标准化。
同时也要让用户的反馈,在行家的能力级别评定,行家提供的内容上,甚至在价格确定上有大作用。
行家和学习者,这是一个平台上的两个边。双边市场,前期可以单边突进,后期必须要齐头并进,才可以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