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多样化,婚姻关系已经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变化。
传统上,对婚姻的要求是互相忠贞,即便没有感情,也必须在实际上表现得至死不渝。封建时代的贞节牌坊便是对此种婚姻要求的倡导。只不过在封建时代女性地位地下,属于被支配或者受禁锢的一方,所谓忠贞的要求主要是提给女性的。
随着辛亥革命以后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中间经过建国以来的历次解放,进入新世纪以来,女性的地位渐渐的不仅达到了与男性平等,甚至还超越了男性。以前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现在半边天恐怕不止了,在有的行业可能要顶大半边天。
因此男女之间对于感情或者婚姻的看法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男性对此颇为随意,现在随意的已经不仅仅是男性了。
二
我所在的农村,据我的初步观察,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男人女人,距今大约35岁上下,离婚率甚至已经过半。这在以前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无论多么的不可想象,它毕竟在事实上已经发生了。以往夫妻闹矛盾,各方的一致诉求都是劝和。没孩子的,往往是说离婚茬不好找下家。有孩子的,基本上就是说为了孩子,没爸妈多可怜,如此云云。而现在,这些通通不再是什么有力的劝说理由。
还有一些这个阶段的人,即便事实上婚姻关系仍在存在,但私下里各干各的,你找你的小情人,我约我的男子汉。有些是公开的秘密,有些则停留在盖子底下。这个群体可能也为数不少。大家表面上还维持着传统的婚姻关系,肩负着基本的家庭义务(供孩子上学等等)。
但这种趋势已经明显蔓延到了更高年龄层段的人,四十多岁、五十多岁之类的男人,甚至六十几岁的男人也趋之若鹜。女性因为生理的原因,顶多到四五十岁,再往上可能就折腾不动了。
三
最初,在面临八零后离婚潮时,给出的解释原因大概是经济社会发展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再不是以前那种必须合伙才能生存的局面。因此婚姻实际上是一种生产互助。年轻人过得不愉快,马上就会掉头转向,进而追求更好的幸福,只要硬件条件好(有颜值、有财力),几乎是不愁找下一家的。
这里面的核心因素就是,婚姻的核心需求——感情——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被禁锢在基本的物质需求上。当感情需求脱离了物质禁锢,具有游动属性的感情便开始放飞自我。原来以为只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事情,一旦相应的条件为年老人所具备,他们大概率也会作出同样的事情。
四
感情就是人的欲望,它的放飞自然有它的理由。但外在环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当前互联网上信息多元,很多传统因素都被视为新时代的禁锢,通通以“解放自我”的名义被抛弃。
比如前文所提到的老年人婚姻出轨现象。他们可能处于一种夹心的状态,一方面仍然受着传统婚姻观念的禁锢,不会轻易的解除婚姻关系。另一方面,信息的多元和观念的变革,也给了他们突破自我的胆量。趁着不算太老,又有挣钱能力,他们更愿意去抓一抓“青春”的尾巴。
社会总是在不停地变革,观念也在不停地更新,这是世界的发展规律,只有看清这个规律,才不会受老观念之禁锢。但现在的问题是,变革后的或者更新后的东西就全都是好的么?当然不是,实际上恰恰相反,变革后的或者更新后的,大部分都是不好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坏的东西出来以后不能得到第一时间的矫正,任其自由发展,必将遗患无穷。
六
然而目前来看,这个问题是否被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广大关注,可能还需要打个问号。如果连应有的关注都没有,那更谈不上应对方案。这种没有实质的空壳婚姻如果越来越多,婚姻的社会价值就会越来越低下,有朝一日国家成为一个无婚姻关系的国家,恐怕也不是什么不能想象的事情。
这就是我都当前农村婚姻关系的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