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份工作的领导1960年代生人,经常和人应酬到半夜,一放假就和朋友们开车到处玩,喜欢各种新科技和时髦东西,对各类大牌如数家珍。我当然不推崇这种生活,但他的状态着实让人钦佩。有次我还跟他开玩笑说,我们年轻人的青春都被狗吃了,江老师您才是永远青春呐。他停顿了一下,哈哈大笑。
其实何尝不是,我们这群刚入职的年轻人早早开始养生,周末就在家做饭和打扫卫生,也没有经济实力或兴趣追求所谓潮流,仅仅是应付日常生活就筋疲力尽了。
回想起来,上学的那些年自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可工作了还是那种无聊的状态。有人说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虽然努力工作、积极上进,但工作闲下来也没有什么爱好可以支撑起有意思的生活,所以只能闷头钻进工作。又或者,怕工作把身体拖垮,一有空就拼命养生。
果戈里说,青春终究是幸福,因为它有未来。
我年轻时的那份稳定工作,解决户口、收入不错,说出去也挺有面子。可是每天忙得像狗。最触动的是,看着我们主任在大领导面前点头哈腰,以及遇到大事焦虑到要吃定心丸的样子,我默默想,我无论怎么努力,在这个单位大概也做不到他这个位置;假如走了狗屎运真能混个主任当当,这样的状态是我想要的吗?
当然不是。
我喜欢的是一种自由、民主、智慧、畅所欲言的氛围,而不是所谓的有权有势。
于是在那个外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单位看不到自己想要的未来的我,离职了。
可是青春作伴好飞翔,是谁说的。
还记得在比利时上荷兰语课时,有一次讨论做年轻人好还是老人好,我被老师叫到回答问题。我说老人好,因为年轻人对未来有特别多的焦虑,容易不开心;而老人都很平静,很智慧。同学们都不同意。同学说,年轻人有活力、有梦想,有无限可能性。
那时我在老人院做义工,觉得挺喜欢老人那种通透的感觉。对比之下,我的内心总是焦躁不安,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全感。所以会有那样的回答吧。
可见对于我这样特别没有安全感和闯劲,也没什么野心和技能的人来说,青春作伴也不好飞翔,飞不起来。
陈嘉映说,消除焦虑的办法就是认准一件事,然后玩命去做,直到发现自己不行。青春不再的我现在想的其实是,能让自己沉下心来做、不计回报坚持的事,就值得去做。至于未来,哪儿还有什么未来。再想想果戈里说的那句话?
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稀里糊涂地走完的。这没什么,这也是一种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