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题解
礼和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有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论。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既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注释
1.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译文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附加《华杉讲透论语》内容摘抄
仁,是发自内心的爱,是心中的一份真情厚意,这真情厚意,敬之以仪式文辞,就是礼;和之以音乐舞蹈,就是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仪之邦,必有敬意;和谐社会,必有舞乐。
【感想】樊登老师认为,仁是一种柔软活泼的状态。当没有这种仁的状态的时候,那些礼仪形式那些乐曲篇章都是为了给自己撑面子而已,他并不能感受到沉浸在其中的轻松、愉悦和满足。
服务人员的笑脸相迎,内心里也许对工作或者说对顾客已经厌烦了,处于气愤状态,只是为了达成生意而满脸堆笑地迎接,并不能体会那种迎来送往轻松愉悦的感觉,可以说是麻木不仁。
如果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顾客,以正常的眼光看顾客,尤其是面对“异端”的顾客,“见怪不怪 其怪自败”,以一颗柔软的心,真诚地应对,那种发自内心地能够体现在语音语调语气上的表现,顾客是能够感知得到的,继而也会拥有一份放松愉悦的心情,这个时候如果有音乐的伴奏是多么和谐美好的景象。
我的领悟是,仁的柔软是可以传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