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学习叙事治疗。这次学习的朱小平老师的后现代叙事治疗。几年前我有听过席绢老师的叙事,李明老师的叙事。整体感觉叙事就是给人特别温暖的,特别开放的态度,引导说故事的人把一个看似苦难的故事给予一种新的正向的积极的意义,给人以力量感。因为有了力量感后,说故事的人就可以按照他内心的心理结构体系重新感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后现代的技术实际讲究的是无序性,无结构性。认为一个人生命故事是被一个主流文化或是主流意识建构出来的。
比如我们以前说一个人是屌丝,可能被评论的人会不舒服,感觉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攻击,就会接受不了。可是现在当下这个时代,屌丝这个词已经不是什么很贬义的含义了,很多人可能也会称自己是屌丝男,虽然在主流文化中比如人民日报肯定不会用到屌丝这个词,可是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谁说谁是屌丝已经不会引起一个人很大的反应了。所以文化是流动的。合适不合适,应该不应该,也只是那个曾经的时代赋予的一些特质,也是有可能可以改变的。
所以当一个人在叙述他的故事的时候,他的无力,他觉得自己很LOW,可能只是那个在主流文化下的评价,如果放在一个更加开放的评价系统,比如从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中去看这件事,可能就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我们需要给的是一种不同的解释系统。
在课程中,老师让学员分享各自心目中对婚姻的理解。
婚姻是什么?
婚姻是海岸边上的靠岸行动。
婚姻是温暖和港湾。
婚姻是发现自己的旅程。
婚姻,像在跳芭蕾舞,一个人的时候在独舞,两个人的时候是双人舞。
婚姻就像一坛水。
婚姻 就是将错就错。
婚姻是老天考验人的一道难题。没有标准答案。
婚姻是安全的小屋,是安全的,有归属感的。
那婚姻到底是什么呢?我想问一万个人,就会获得一万个不同的答案。就像我们看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到的点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理解就不一样。那有错吗?没有把。世界之所以这么美好就是因为大家都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生命。当一个生命因为成长的不顺利,被主流文化卡住了无力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告诉他另外的一种诠释方式呢?让他看到在他的生命故事中,还蕴藏着许多有力量的能量是一直等在那里,等着他去拿去用的。
成长心理学上做何解释?我想每个心理流派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朱小平老师认为的成长就是应对,力量。我有办法应对,我有力量了。原来不完美的或是不适合的经过了所谓的成长,变得可以接受了,或者把不适合的去掉。
这些我很认同。
所以这几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力量的集聚。看到自己开始又慢慢享受摄影的过程。慢慢享受PS的过程。以前点点滴滴,汇聚成现在的我,我很感谢生活对于我生命的历练。
谢谢生活,谢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