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于俗常生活中的人们,以何为悲?以何为喜?
全部精力都用来着眼于当下生活,除了学习工作,就是寻求放松娱乐,分享电影、美食、旅行经历、娱乐圈情仇、网络小说中的暖萌情节……如此处处声色,真是令人过不够的美好生活。纵观往日交际圈,谁也穷不到哪儿去,苦不到哪儿去,最多也就是考试落榜,工作失误,财物损失一类“大事”,自然谈不上一个“凄”字。
凄凉,是存在的,只是对比于平稳的日常而言,有些太残酷了,毕竟很多人连最基础的孤独都受不了。有些事情不能去想,不敢去想,不可自拔的无助感是不好受的,习惯麻木是长大成人的必修课。
凄凉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宝玉懵懵然感到人间路尽,赶考前临终遗言一样的告别;是《半生缘》里曼贞看见招弟和儿子穿老棉鞋,吃臭豆腐干时,笑着却不觉落泪的心酸;是张爱玲看见面黄肌瘦,织毛线的小女孩,觉得很像自己的奇异感;是《孽子》里,李青带弟娃去歌舞场里看母亲卖力踢腿的震撼……
生离死别是凄凉,无人过问是凄凉,贫穷无依是凄凉,难堪却强颜欢笑是凄凉,自知堕落却无力自拔也是凄凉……凄凉有很多种,为己心痛,为人心酸,归根到底是因为无助。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自己也无法帮助别人,一任孤苦万般,无以解脱。这样的境地当然是人们避之不及的。
就个人体会而言,在现实的周遭,我们遇到此类情况的机会少之又少,少到好像被所有人不约而同、未雨绸缪地通通避免了。于个人心境而言,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心不被痛苦绑架,自然更有精力去寻求更好的生活。
可为什么我们还是会翻开以上提到的那些文学作品,去品读体会种种凄苦,甚至为之揪心流泪呢?除了为自身麻木的精神寻求痛感按摩,像一般看客那样,听取一番祥林嫂的经历,从中获得异化的同情甚至幸运感之外,这些情节故事又有哪些意义呢?逼视故事中人残酷的人生,在找到认同感的那一刻所释放的纯粹同情,是否能为我们带来真性的精神升华呢?
品味凄凉的意义很少有人探讨,即使探讨,谁又说得清呢?也许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吧,还是很多人未必用的上,或即使用得上也未必能品出真味的小众调味品。想来凄凉一味会越来越过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