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巨大变革的时代,王室哀微,诸侯力政,群雄并起,中原逐鹿,西周所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秩序被逐步瓦解。这也是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巨大变革的时代,百家争鸣、思想的空前活跃与自由引导了人的自觉与思想的解放,应该说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极为繁荣昌盛的时代。表现在书法上,则是走出西周金文所努力建构的“大一统”的秩序格局,展示出前所未有的绚烂多姿。西周书法以范铸金文为主导,形式纯一,其风格的演变以时间的纵横发展为主线。春秋战国书法则是以空间的、不同地域的多样性表现平面展开。春秋战国书法与以往相较,首先表现在理念上的不同。殷商、西周的文字与书法是垄断在王公贵族手中的,无论以宗教为目的的沟通天人,还是以铭功为目的的垂示荣耀,书迹中都包含着某种神性,是献给神与祖先的书法。春秋战国时期的书迹是从王公贵族手中解放出来后广大士人百工阶层的创造,是人传递给人的书法。因此,书法的人化、个性化、风格化也就在这个时代显露出来。于是偏于审美的穷妍极巧与偏于实用的趋简适便,即装饰风尚与潦草刻画、率性书写拉开了表现空间的两极。另外,在手法材料的多样性方面,如铸铭刻款、金银彩错、竹木简牍、增帛墨书、刻石印陶等,也都是前代所无法匹比的。
一、古籀之异与地域书风
长期以来,由于先秦文字书法资料出土比较零散,即使有大宗的出土,如汉代鲁恭王坏孔子宅壁所得古书及晋太康年间汲县所得竹简等,也因难以保存原貌,致使历代对于小篆以前文字书体的认识,只有依赖保存在字书如《说文解字》中的古文与籀文去推想了。但是《说文解字》经过历代传抄翻印也难以保存古籀的原貌,因此对于古文、籀文,历代也莫衷一是。直到王国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一文发表,人们对子古文籀文的概念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他提出的“东西二土文字”之说也开启了战国文字的分域研究之门。在王国维之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关于战国文字书法的分域研究也更深入了。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及宣王太史箍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许慎所说的“大篆”即指籀文而言,“古文”即指春秋战国时代的六国系文字而言,因为孔子、左丘明都是鲁国人,他们所书写的当然是六国系文字。
秦国因僻地雍州,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承续了西周的书写传统,即以《史箍篇》大篆为规范,相对稳定地保持了这种规范的延续性,因此王国维认为秦用籀文正体,为西士文字;六国用古文俗体,属东土文字。今天看来,古文是指秦国以外的东方各国通俗流行的手书墨迹而言,并不包括题铭的金文。因此古籀之异不仅表现在正俗之别、东西之别,也表现在题铭与墨迹的区别。
李学勤在《战国题铭概述》一文中将战国文字分为秦、楚、齐、三晋、燕五系,建构起战国文字分域研究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不仅适用于考察战国文字,而且也大体适合于考察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地域书风。各系是以大国为代表为核心,包括在政治和文化上受其影响的周边小国所呈现的相对独立的风貌。概述如下:
1.秦系书法
秦系是区别与其他各系的一个特殊而独立的系统。在书法上表现出对西周正统的继承,相对保守而稳定。金文如《秦公钟》、《秦公博》、《秦公簋》、《商鞅方升》、《新郪虎符》,一脉相传直到小篆。秦国的刻石如《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字,体量巨大,开刻石书法的先河。简牍文字从青川木牍到云梦睡虎地秦简,再到里耶秦简,直至汉隶,隶书的演进由此一脉贯通。秦系的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2.楚系书法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代南方的霸主,在文化上楚国的影响波及汝、汉流域的许、胡、番、息、黄、邛、曾,淮、泗流域的宋、蔡、舒、徐以及江东的吴、越等国。他们和楚国一起共同创造了一种奇谲神秘、瑰丽烂漫的文化,书法作为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楚系书法是最有反叛性、革新性与表现性的,西周晚期的《楚大林钟》、《楚公逆博》二器就已显露出反叛西周正统书法的端倪。此后经过一个时期的酝酿,一种全新的体态修长、婉转多姿、极富装饰意味的书法风尚在南方的广大地区流行开来,以《王子午鼎》、《王孙钟》、《曾侯乙编钟》等铭文为后劲,而以《楚王肯盘》、《越王勾践剑》等鸟虫书为极致。《长沙子弹库帛书》、曾侯乙墓、信阳长台关、仰天湖、包山、郭店等大量的楚系简牍,体势宽博阔大,笔致率意天真,为楚系书法开拓出另一番别样的新境。
3.齐系书法
齐国是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东方最强大的国家,在书法上也以齐国为核心,包括鲁及邾、倪、任、薛、葛、杞、纪、祝等周边小国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齐系书法系统。
齐系书法在春秋时期走过了很长的一段沿袭西周大篆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个性化的呈现首先只是在个别字的处理上,整体风格还是朴茂圆融的。到战国初期的《禾簋》、《陈纯签》、《陈曼篮》等器出,一种清刚劲迈、以纵长的平行线为主导的齐系典型便树立起来了。水平的短画,方笔刚健;舒展的竖画,常附以点饰与缀笔。在内容上以“某某立事岁”记年的方式也是齐系书法的一个特点。
4.晋系书法
春秋之际,晋国为五霸之一,是中原的强国。战国时代晋分裂为赵、魏、韩三国,史称“三家分晋”。三个国家都跻于七雄之列,在文化上影响着周边郑、卫、郸、芮、苏、虢、虞、毛、荀、东周、中山等国,书法上也显现出以三晋为代表的独特风貌。春秋早中期晋国以及此系的作品不多,从传世的《晋堰鼎》铭文暴本以及《芮子鼎》、《苏卫妃鼎》等铭文可以看出早期对于西周书风的继承。侯马、温县出土的大量从春秋战国之际始的盟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春秋战国墨迹。战国晚期中山王三器是刻款金文的典范,字体修长,既保持晋系丰中锐末的特点,又融人了一定的装饰笔致,从而成就一种爽利隽美的风格。除此之外,三晋的兵器刻款也自具特色。
5.燕系书法
燕国与秦国一样,长期偏于一隅,居于北方,与中原各国少有交通。燕国的礼器铭文很少,铭文中“燕”通写作“郾”,如《哪公匝》、《郾侯载簋》等铭文。燕国兵器铭文很有特色,铭文用刻凿的方式,以挺健短直的线条为主,结构外形方整,时有小的三角形结构,造就出即稳定又空灵的内部空间。燕国兵器刻辞有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一般皆由郾王亲自督造,兵器分矛、剑、续、锯、等,具体的铸造官署称“右攻尹”和“攻”、“尹”字附加“月”旁于其下。某种兵器之前又缀以不同的名词,如行义、工萃、巨攸、百执司马等。
以上五个系统的书法,在各大国力量彼此消长的变化中所影响的范围也发生着变化,同一系的小国间也存在着小别,因此局部的融合与分化也在这个时代发生。另外,战国时代的印陶、货币以及大量的玺印也同样表现出以上五个系统的地域特色,这些材料是分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