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观念过于强调个人的努力奋斗,而淡化了生命的选择,甚至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鼓励个人服从国家的需要,宣传“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个人的志愿”,鼓励人自觉做“螺丝钉”。当然,有人先做螺丝钉,最后成为“拧螺丝的人”,这也是一种选择。
其实,人生如河,有很多分叉,只不过,河流是被动的,而人则具有主动性。从目的性和自主性上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可以说,人生就在于选择。
小到选择食品、选择衣服、选择股票……大到选择朋友、选择工作、选择人生伴侣、选择信仰……都考验一个人的眼光和判断力。我们平时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就是讲选择的重要性。
对于高考完后的学子来说,在松一口气的同时,万不可把这一段时间全部放在游戏和休息中,可以读读想读的书,了解下全国自己比较关注的大学往届各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不可把报志愿的事情全部交给学校或者父母,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这不仅和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相关,更是和自己的人生幸福相连。
你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你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都和选择有关,许多名人的例子不用举了,每个人自己身上都有成功的经验或惨痛的教训。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都希望大学所学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会发生关联,会考虑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当然,薪酬也是一个方面,但不是当下看来收入高的专业就是好的专业,一切都不是你自己可以设想的,生活从来不听人的,它有自己的逻辑。
实际情况是,现在大学的各个专业其实大多是空头支票,很大程度上兑现不了,你在大学只是混了一张文凭,混了一个圈子,有了四年的学习经历,至于将来做什么,那不是你自己完全可以决定的。据网络调查,大学毕业后找工作,能够找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不到20%,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的是和自己所学专业不完全对口的工作。
鉴于此,高考成绩出来之后的志愿填报虽然只有几天时间,其实比你十二年的努力更重要。这一段的时间价值不是用加法来计算的,而是用平方立方N次方来计算的,选择的错误是人生最大的错误,也是最大的浪费。虽然有“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励志语,但生命是有期限的,青春是有保质期的,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人生无法保存的,错过就是对生命的浪费。
过去我碰到不少因为错报志愿而回头到中学再来补习的同学,因为不喜欢大学的专业,学得很痛苦,不得不回来重考,最惨的是一个已经上到清华大学三年级的同学,却要回来重考西安交大的某个专业,虽然最后考上了,但浪费了两年多时光。
我自己在1984年考上陕西师大政教系(现在的政治经济学院),其实没有报这个专业,我报的都是中文和新闻,没录上,后来是被调剂过去的,结果开学后发现同宿舍的八位同学,有七位都是调剂过去的。虽然同学之间相处得不错,但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学得很痛苦,我就设法转系,经过向政教系、中文系、学校教务处三方的申请,几个月行动、24个公章的折腾,终于成功转系,我没有浪费时间,直接从中文系二年级上的,后来留校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当初依然在政教系,现在的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无法设想。
所以,在面临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候,应该有更多的思考,不能糊里糊涂,说“听天命”,但不能不“尽人事”。虽然人生不是设计出来的,但自己也不应该是被动的,因为除了你自己,无人能够真正对你的人生负责。
每一个人都会有选择的时候,抉择,考验的是智慧,是价值观。一种选择,决定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通达一个方向,决定了一种生活,甚至形成一种命运。
对于填报志愿,我的观点: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实事求是,同时考虑自己的兴趣发展,不可盲目;在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听从内心的召唤,也许比咨询任何专家都要有用,因为只有你知道你自己真正的需要,你内心的那个直感来自更高维度的神圣智慧,是无法通过逻辑来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