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个微信行吗”“行。。吧”

昨天看了张小龙的公开课演讲,真长啊,四个小时。咂摸了一下,粗浅地记得说了几个事:

1、微信用户超10亿了。

2、但我们开发团队内心毫无波动。

3、微信要做人类最好的朋友。

4、新版本你们用用就习惯了

5、我们是很有良心的,从来不滥用流量。

6、微信要让每个人平等积极地参与创作,展现自己的真实生活。实现生命的大和谐。

微信用户超10亿,仔细想想真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能做出一个影响10亿人的产品,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来说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吧。我们经历了微信从出现到普及的过程,多少也能算对这个时代一角洪流的小小见证了。

微信2011年上线,如果我没记错,之所以能让我们心甘情愿放弃QQ,转投微信,主要是语音功能。那时候,翘着手机,把嘴贴近话筒,叽哩哇啦说一段话再“呼~”一声发送出去,是一件蛮别致的事情。

没想到风水轮流转,如今发语音却从宝座上跌下,沦落为被吐槽:喂!能打字就不要发语音!

我想,这大概是微信的角色悄悄发生了一点变化。

一开始,只有特别熟悉的朋友同学才会互加微信,它是一个比较纯粹的闲聊工具。

但随着微信像个大吸盘一样,把身边所有人都囊括进来。10亿啊,朋友们,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你简直不能想象一个有社交生活的人说自己没有微信。微信的触角帮我们连接起身边每一个人,它的角色就不再是个简单闲聊工具。工作、生活、商业,混杂在一起。

现在连乞丐都不好打发了,你跟他说我身上没零钱,人家就能从兜里掏出一张带塑封的微信二维码来。

渐渐地,“加个微信吧”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进阶的一个分水岭。没加微信,说明你们俩已经做好了就此擦肩而过的准备,并没打算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什么联系。甚至你都不能说你俩认识。

连他微信都没有,逗我呐,那能算认识?

可是一旦加了微信,怎么说呢,就是要不要选择与一个人交流,何时交流,变得仿佛不由自己做主了。至少自由感是受到损害的。

我觉得这其实是我们这代人形成边界感的一个过程。微信一方面拉近了每一个人在社交工具上可以相互联系的距离,另一方面这种近距离所带来的社交负担,却又倒逼着年轻人为了保留一部分自由的精神领地,滋生出往后退出边界感的渴望。

有时候因为工作原因,有一些做推广打电话过来跟你热热络络地聊一阵,然后就说哎呀姐加个微信吧,我把平时的活动资料发给你。

我赶紧说加qq吧,qq一样的。

怎么会一样。qq消息可看可不看,微信消息你要是说没看见连鬼都不信。

也老有人吐槽“三天可见”,不仅批判功能,更批判我们这些使用这个功能的人。说是拉开了朋友之间的距离,说自己看到别人朋友圈那条横线时的失落感。

其实吧,我觉得大可不必失落,对方如果不想让你了解他的生活,直接就设置“对你不可见”了,但“三天可见”是面对所有人的。是防备——说防备好像又有点过了。

减少吧,减少新加好友对自己过往的窥探。

张小龙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有超过一亿的用户打开了”三天可见“的功能。

我常常强调自己是个不喜欢也不擅长社交的人。这真不是为了自诩独特。过去我的确以为像我这样对社交感到巨大压力的人廖廖无几。但其实因为过度社交产生负担感的人并不少。

即便一个整天呼朋唤友的人,也会偶尔在酒尽人散时感到疲惫。更不用说内向的,社交恐惧的,一定会想尽办法为自己保有一块精神自留地,那是不想被打扰的,通过独处给自己恢复能量的自由领域。

另一方面,或许我们应该想想角色的变化。

在我还使用QQ的年纪,小孩嘛,可不就是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胡说八道。但怎么说也没关系,越是瞎说八道越是天真直率。

但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有工作,有责任的成年人,微信里有领导,同事,长辈,很多话说之前就要掂量掂量了。

一方面,是希望工作和私生活的边界不要太过于模糊。另一方面,是希望呈现给工作的是自己专业,冷静,从容的样子。最不想的,是让他们看到你情绪波动时脆弱,幼稚,傻气甚至任性的另一面。

所以,号称“让沟通更高效”的钉钉,虽然被吐槽成为老板绑架员工的工具。但从生活与工作上的分隔来说,我觉得它还是很有效果的,至少不需要不得已把所有同事的微信都加了。

不过也总有一些意外的情况,比如哎呀这个活动对接人的微信我要推送给你下,咱们加个微信吧。哎呀你看到那个新闻了吧,来微信加下我发给你看。

说实话,不是特别熟悉的同事,我还挺不愿意互加微信的。因为每多加一个半生不熟的同事,在朋友圈说话就要再慎重一些。

——当然,辞职以后嘛,就可以随便加了。

所以,要感谢微信的分组和三天可见。有了三天可见,每当我加了一个新好友,不用挨条去检查自己过往的朋友圈,有没有不合时宜的。

当然也有些人,要么吧从来不发朋友圈,要么发的永远是积极健康向上,永远是和工作相关的。这种稳重、稳定的成熟人士,自然加谁都不怕。

但我不行呀。

嗨呀,要么我说我是个小女孩呢,我们小女孩就是这样情绪波动大,不够稳重的。

所以呢,分组和三天可见反而是鼓励我们更加勇敢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不怕被谁秋后算账。要不是这样,恐怕我们将会见到更少的朋友圈,和更少的真心话了吧。

张小龙还提到了一件事:我们每个人在朋友圈都是有人设的。

哎呀,这还真是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小张啊,不错嘛。

“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这并不代表我们在朋友圈说的都是假话。真话是真话,但选择性的说。

“如果你多发几张旅游的照片,大家会认为你经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发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认为是整天都在加班”

我见过有的人上午在朋友圈发了阳光,咖啡,与爱人紧紧挨在一起,配上爱心与甜蜜笑的表情。下午转头在微博上发,这种相互不理解的生活,过得他妈有什么意思。

仿佛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使我们不自觉地就选择在朋友圈要展现快乐、热情、充实的自己。

大约积极向上的人设总是要比丧里丧气的人设更合格一些的吧。

因此种种,会有人说感觉人们都被微信绑架了。

其实真要说起来,微信作为一个工具,能绑架的了谁呢。人呐,还是被社交绑架了。

可是,人作为群居动物,明明社交是个必需品,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重要元素嘛。这可真是说不明白了。

到底是怎么了呢。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社交红利阅读笔记 书名: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 作者:徐志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正文前笔记: 推荐序1摘要 社交...
    凫水阅读 12,935评论 4 26
  • 第一种、就是软文推广法 自己写关于产品的文章,或者引用好文章,文章里面巧妙地加入自己的微信号和二维码,然后发布到自...
    梵心先生阅读 8,459评论 0 10
  • 如果你看到这个标题觉得很困惑,想反问说:啊?川叔?你也会焦虑么? 我会摸摸你的头,然后平静地告诉你,我当然会焦虑。...
    小川叔阅读 5,222评论 2 11
  • 武晓敏 焦点网络初级九期 坚持分享第174天 驻马店西平 20180817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中国的传统节日,七...
    恍然如梦阅读 1,17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