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的意义的思考


缘起:我是陕西西咸阳人,35岁,西安上学,毕业后在北京。跟太太育有一子,现一家五口居于深圳,过去自己在金融和教育行业有创业经历,21年底在各种因缘下给自己按了暂停键,结实非过去生活圈的新朋友,注销了公司,参悟儒释道的经典,陪伴家人,学会了做饭,品茶,可以耐心的看完一部电视剧;

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一直在思考与践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是谁?生我之前我是谁?死我之后我是谁?此生接下来40年的人生道路是哪里?是什么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跟过去35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不同?什么是爱?什么是究竟的爱?对自己,家庭,企业,社会,有缘人,无缘人的爱有什么不同?爱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知道确做不到?为什么会失控?为什么会反感?····

最近,想把过的所思所悟陆续的写出来,一来是对自己梳理,二来或许会给他人一些启发,也欢迎大家一起互动。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映心的是“可以给到有缘人在心性上离苦得乐的启发”。

什么是离苦得乐?为什么是心性上的?什么是有缘人?为什么是启发,而不是改变?

给到别人的,自己首先得有,我自己先能“离苦得乐”,才能支持到他人。自己得离苦,就得先思考什么是苦?苦从何来?

身体上生病是苦,心里上不悦也是苦,那个更究竟?我想是后者。可以先看下圣人是如何深入对苦的认识?


释迦摩尼说: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织盛的苦。生老病死苦更多是因肉身的不适所带来感官的苦,爱别离是贪、怨憎会是嗔、求不得是痴,后面三者是心上的苦,五蕴织盛的苦是对前七苦的融合。

生:孩子出生那一刻哇哇大哭,因从母体温暖舒适的环境换成外界刺激的环境变化。

老:随着时间推移,人体各个器官伴随着衰竭,年轻时爬楼梯快,现在关节炎蹲不下去。

病:小到发烧感冒,大到癌症。浑身无力,上吐下泻,一次次化疗,疼痛的指数不断增长。

死:临终时的痛苦,病危时的挣扎,以及对死亡后世界的恐惧。

爱别离:与所爱之人分离的苦。每次孩子跟妈妈分开,恋人的分开。

怨憎会:与合不来的人在一起的苦,舍友、同事、邻居、某位领导。

求不得:想要的得不到的苦。求学、求职、房子、签证;所求之物未得到,责怪自己为什么不够优秀?这种失落感难以释怀。


五蕴织盛的苦:是由身心组成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本身带来的苦。

色:指物质的身体,因病痛受折磨。

受:指内心的感受(如苦受或乐受),投资赚了开心,但开始跌时越来越低落

想:指大脑的想像和记忆(指大脑对外界的事物辨别、记忆、想像和判断所带来的思维活动,想蕴因局限性导致痛苦)

行:指外显出的语言和行为,面对不顺难以控制自己语言行为

识:指意识与认知。对生命意义的迷茫,是识。

故事:小张经历失业后,身体健康下滑(色),内心对未来感到焦虑(受),不断回想失败的经历(想),情绪失控导致与家人争吵(行),陷入对人生的深刻迷茫(识)。他感叹:“活着真是累啊。”这正是五蕴炽盛苦的体现。


八苦的源头心的苦,而心的苦源于“习性”

习性是宿世累计的身语意,那么习性又从何而来?

80亿人有80亿习性,因为过去世的某种习性给当时的自己带来好处,而这种好的反馈加强自己对这种思考模式的储存,从而成为当下的习性。

过去给自己带来好的反馈,为什么会给现在带来苦?

习性的根是“习惯性这样的思维”来,习惯的根是由“对宿世经历的正反馈归纳”而来,而这种对正负反馈的归纳,为什么会造成习性的千差万别呢?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过去的正反馈,会造成当下的负反馈呢?

因为对“反馈”思考维度与尺度不同

1、时间的尺度:越快的反馈背后是陷阱

寻求不同“时间尺度”反馈所带来不同的因果观

- 短视频满足你下一秒,但断送了你一宿

- 赌博、电脑游戏满足了5分钟,但断送了你的深思的机会

- 按小时赚钱的是小时工,往往人人都胜任、按天赚钱的是技术工,往往需要某种手艺才可以、按月薪赚钱公司职员,往往需要上大学、按年薪赚钱的是职业经理人,需要经验和管理能力;按项目赚钱,往往需要决断力及承担风险

创业者基于行业周期做决策,看10年;

企业家、政客基于使命愿景做决策,看一生;

历代圣贤基于“无我利他”做决策,看永恒。

对孩子教育而言

注重短期会看:孩子表象的不同,听话、会背诵古诗词、高分、班级第一;孩子长大在社会中没有得到反馈会丧失动力,从而误入歧途;

注重中期会看:能力的显化,做菜、建筑、制图、拍视频、锻炼身体;这样孩子长大有生存能力,可以给社会做贡献,但不易适应新环境;

注重长期会看:孩子品格:责任心、积极乐观、空杯心态、像内求;即使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手艺暂时不如其他孩子。这些品格是他人生幸福的种子,无论时代发生何等的变化,他所处的城市、国家、学校,都会游刃有余。

如: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仅会考虑自己吃饱穿暖,他会顾及父母,关照同学,同事,对自己负责,对社会的环境文明富有很大的责任,倒逼孩子去领悟智慧,跟他人友好协同来承担最终的责任;积极乐观的品格可以在孩子面对人生挫折时不被打倒,越挫越勇,而不是自暴自弃;空杯心态会让孩子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有敬畏心,不会把20岁的思维方式延续到40岁;像内求的品格让他不责怪外部,不去责怪父母、国家、学校、老板、另一半给自己带来的烦恼。而是让自己调整的来应对。

舍友A的案例

2008年在西安大学宿舍,有一个下铺的舍友A,他从小就学习很好,班级里按成绩来说也在前三,记的有一天,在午睡的时候,B由于勤工俭学,中午回来晚一些,吵着A午睡了,A大声呵斥到“你烦不烦,能不能中午不要有这么大动静”?

后来B没说什么,自己出去了。其他舍友也没有说啥,A这一刻就是习性的表达,他的命运就在悄悄的变化。

A完全基于自身当下的感受在表达,A在睡觉,B吵着她,A想自己理所当然说两句,对A来说是高效的解决了自己午睡的问题。但他不知道这样的反馈给自己人生带来的长远影响。

后面我在北京创业,A也加入,我委婉的拒绝,跟他当时给B的反馈关系很大。原因有

1、A自我为中心:凡事只考虑自己,A考虑问题单一视角,未从B及其他舍友角度考虑。

2、A用自己标准限制他人:人们会天然会远离限制自由的环境。

其实A当时的情绪,有很多种解决路径:如可以选择带耳塞、可以忍一忍、可以去理解B勤工俭学不容易、可以下午找个时间单独约B给他意见;而有很多条路他都没有选,他的惯性就是直接给反馈,当然他高效的得到了午睡舒服的结果。但他也措施了人生中很多机会和贵人的支持。

A要是有承担、包容、利他的品格,就不会有以上短期的行为,但这些长期的品格是很难当场就给到正反馈的。

所以要去思考,你是基于什么样的时间尺度去爱自己?是只想着当下自己爽,还是想获得长治久安的平稳的幸福?往往长尺度的因果会被短尺度好处所遮蔽。


从长时间尺度思考,给孩子留下什么?

假如你什么都有,你留什么给孩子?



---

以下内容我们明天再详细写

2、空间尺度:个体与系统并非对立

3、敬畏心:看不见的决定看得见的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尺度:一种是因为角度所以看不见,像盲人摸象;另一种是造物主给人类的感知条件,暗物质、超声波、红外线、磁场、引力波,这些都是感知不到的。

我们对感知不到用大脑去错误归因,从而陷入苦的轮回。

是短视的,片面的,只是通过逻辑与六识所能触达像的看见。而非本质。

当下是未来的宿世,只有当下明因识果,未来才可能摆脱习性的苦。

感官只能感知表象,就像你可以看到颜色、听到声音、闻到气味,但还是无法触达事物的本质。像一朵花,你感知到他美丽,但看不到他背后的因缘和无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