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师,宗大师童真入教,25岁通达诸多经论及律藏、五明等,46岁的时候,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59岁的时候,为了更方便佛教信仰者修学佛法,适应社会发展,人们缺乏耐心阅读长篇大论的问题,把广论浓缩成《菩提道次第略论》。在佛教界,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藏,论是祖师大德为了方便人们契入佛法,根据佛法教义而著的论述。
《菩提道次第略论》的 “ 皈敬颂”中写到: 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堪忍刹中自在主,补处慈尊法中王,善逝智父妙吉祥,龙树无著佛所记, 深观广行两大宗,传承诸师我皈命,为欲易入深广道,再以略法于此说。
皈,皈依,敬,礼敬。“敬礼于诸至尊”,诸,就是众多;至尊,指的是世尊、诸佛菩萨,最高、最尊贵的所以称为至尊,因为诸佛是最高的最尊贵的;正士,也是指的是佛菩萨;“具大悲者足下”-具,就是具足大悲者;足下,就是顶礼。
“堪忍刹中自在主”,是礼敬我们的佛陀、教主释迦牟尼佛。堪忍就是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是比较有忍耐力的,因为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里锻炼出来的,所以堪忍。刹,就是国土,自在主,就是佛陀了!佛陀是得大自在,这个自在是解脱自在,因为解脱了烦恼,成就了无限的智慧无限的慈悲所以才自在。“补处慈尊法中王”,补处,就是补处菩萨,弥勒菩萨,为一生补处菩萨。补,就是候补,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下一任佛陀,现在在兜率内院。法中王就是法王,是依法自在。“善逝智父妙吉祥”,礼敬的是文殊师利菩萨。善逝也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逝,就是逝世,善逝就是好死,圆寂的时候是一种最好的状态,进入一种涅槃,不像我们凡夫死的时候那么难看。智父,文殊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智也可以说是一切智者也是代表着佛陀、一切佛陀的称呼,因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所以称智父。妙吉祥,就是指文殊师利菩萨,他是中观和唯识传承中的祖师,也就是深广两派传承中的源头级的祖师。“龙树无著佛所记”,龙树和无著是深广两派的代表人物,是在我们人间的实际创立者。龙树是中观学派的开创者、创立者;无著是瑜伽学派的实际创立者。弥勒菩萨有很多论典,像《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这些论典究竟是怎么样流传到人间?根据传统经教的记载就是通过无著菩萨在定中,弥勒菩萨跟无著菩萨说的。然后无著菩萨把它写出来,把它整理出来的。龙树无著佛所记,这两个菩萨在大乘经典里边佛陀都有记载,龙树菩萨大约是出生在佛灭后四五百年,无著菩萨大概出生在佛灭后八九百年这个时间,佛所记,佛说我灭度几百年之后什么地方有什么菩萨出现,他会弘扬什么样的教法。龙树和无著他是深广两派的在这个传承中重量级的祖师、都是开创者这样的人物。“深观广行两大宗,传承诸师我皈命”,深观广行这是两大学派,深观就是中观学派。中观讲般若性空,我们读《心经》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深观,直接帮助我们观照诸法实相、观照空性,用般若智慧帮助我们如何开发般若智慧、观照空性,所以中观称为深观。广行主要是指弥勒菩萨、无著菩萨所开创的瑜伽学派,重点是讲如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这个学派它称为广行。传承诸师我皈命,就是深观广行这两大传承中所有的这些祖师,比如说像深观这个系统,从龙树到提婆、接下来还有月称,祖师一个一个往下传,像广行瑜伽这个学派,从无著、世亲、安慧、护法、陈那,也是这个传承。所有的这些祖师都是我要皈依礼敬的。“为欲易入深广道,再以略法于此说”,这是宗喀巴大师造《略论》的意趣所在。宗喀巴大师早期写过《菩提道次第广论》,但是《广论》内容太繁广了,对一般人学起来比较有难度,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能接受《菩提道次第论》的这种殊胜的教法,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容易契入、或者悟入、或者说通达深观、广行所建构的这样一个所要通达的真理和菩萨行,再以简略的方式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说出来。
由此来看,广论略论的传承是依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的教义,把龙树菩萨的中观学派深观论,无著菩萨的瑜伽学派的广行论融合在一起,阿底峡尊者把他传入西藏。属于藏传佛教。阿底峡尊者出生于东印萨霍尔王室,曾任那兰陀寺、超岩寺住持,越西藏弘法12年,著有《菩提道炬论》等20多种著作。《菩提道炬论》为《菩提道次第略论》的重要依据。深观,就是空性见,就是明心见性。广行,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提道次第论,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有次第的学修,是一条简明的成佛之道。
这个次第的合理性,适用性,在于有次第地学修,先打好基础,修人天福报,积累往生净土的资粮。再进一步求解脱,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现代人大多缺乏耐心,都在寻求速成之道。却不知缺乏基础的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上等根器的人,顿悟了,还须渐修。更何况中下等根器的人。高大上的先不说,就说断贪嗔痴,对大多数人来说,谈何容易?!凡夫的习气就是贪嗔痴,而贪嗔痴的基石就是无明。如果不能破无明,不能舍凡夫心,总是在贪嗔痴中低级地重复,就走不出轮回的轨道。现代学佛人,很多人又想解脱轮回,又不舍凡夫的贪嗔痴,学佛一段时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那怎么成佛?!成佛,是成就佛的大慈大悲品质,不舍一个众生在六道受苦!
宗喀巴大师造《菩提道次第略论》称,“让具堪能者入佛地”。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一是在六道中,人身是最适合学佛修行的。暇满人生是很难得的。二是人道当中,还有一些人修学佛法存在一定障碍,如盲聋哑人,所以健全人是最适合学佛修行的。三是根器的问题,有的人不信因果轮回,也是难以入佛道的,深信因果的人,对成就佛道有信心,对祖师大德的传承有信心,也是具堪能者必须具备的。佛教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信没有确立,哪来的愿和行?! 佛陀在阿弥陀经中说,刚强众生难以调伏,佛法是难信之法。我认为,之所以难信,问题在于无明所蔽。因为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尤如井底蛙,看到的天就井口那么大。我们人类的认识跟井底蛙差不了多少。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嫦娥奔月是神话,现在人类能上月球了,就不再是神话!释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就告诉人们三千大千世界。有位大师说,我们学佛,不是把什么都推给未知世界,而是通过修学佛法逐步了解未知世界。
有些人认为佛教是迷信,因为佛说的他看不见,但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因为人的认识水平没有达到那种程度。比如生命现象,佛教认为有六道轮回,但有些人不认同,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是断灭论。济群法师在人生的五大问题中告诉我们,人的缘分,人的天赋,人的命运,都是无始劫善恶的积累。如果人死了什么都没有,那人的缘分从何而来,人的天赋从何而来?人的命运从何而来?
下士道是人天乘,也就是修人天福报。中士道是解脱道,就是生出离心,求自身解脱轮回。上士道是菩萨道,自觉觉他,不仅自己解脱,还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佛菩萨品质,成就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