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喜欢的博主写的一段话:“你越早意识到你是「人生」这场游戏的主角,就越能畅快淋漓地享用生命发给你的宝藏。”
如何成为「人生」这场游戏的主角?主体感到底是什么概念?
它其实是一种“我可以,我负责,我选择”的主角心态,那么,要如何修炼主体感呢?
我们需要经历3个视角的转变!
No.1:「问题」视角→「需求」视角
大部分人的痛苦都源于自我攻击和审判,他们总是一遍遍纠结,深挖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尤其是意识到自身行为很「怪异」时,反复陷入冷暴力关系;明明下定决心逃离原生家庭,却又一次次折返;在工作上自我阻碍;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面对这样的「没苦硬吃」,我们的第一反应难免是反思自己,揪自己的问题。
但是今天我们可以试着从「需求」的角度来理解自己,小漫就是一个不懂得拒绝别人,不会释放自己的攻击性的人,无论是情绪价值的索取,还是时间的压榨,我都不敢拒绝。事后又不停的攻击自己,为什么做不到拒绝?为什么总是想要讨好别人?
当我想心理专家咨询后得到的答案是:首先暂停这样的「自我归因」,试着回到那些被他人索取的情境里问问自己,如果我当时拒绝别人的情绪垃圾,我捍卫别人占用我的时间,会发生什么?
我思索过后得到的答案是:怕被别人讨厌,怕之后难以相处。
探索到此处,我终于知道「无力拒绝被索取」
的怪异行为背后,有着一个正向意图→把让自己感到安全,让自己有价值。
所以我想说的是:每种看似再不合理的行为背后,常常都有一个很合理的内外需求,从“问题”视角出发,我们会感到悲观,自责,但从“需求”视角出发,我们会更理解自己,也会感受到力量。
No.2:「等待允许」视角→「主动出击」视角
有个词叫“入场券思维”,指的是当想做什么事,想和什么人产生链接时,我们常常会去努力证明自己配得上,去等待别人的许可来获得“入场券”,这种思维背后体现的正是强烈的「客体感」。生活中很多声音都在强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也可以活的更主动,更有力量感。当我们在等待证明的时候,也无意识的往自己身上打了一个标签→「我还不够好」。
这种自己我设限,常常会让我们在追求心中所想时,感到深深地无力,所以我想提醒大家两件事:1根本不不存在「入场券」这种东西
2我本身就很好
No.3:「结果」视角→「体验」视角
生活中大多数人做事都是「结果」导向的。曾经我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内耗和职业迷茫期。那时的我无论做什么工作,发展什么爱好,永远只会盯着结果看。
我总是在用「结果的实现与否」来评判自己的价值,慢慢地,我累得走不动了。这种评判让我有一种被“结果绑架了”的感觉。我成了实现目标的工具,变得越来越紧绷,不自信。
可能也有人会问:那我做事不为了一个好结果,还能是为了什么呢?
我想说:结果很重要,到过程中的「体验」也很值得关注,体验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可量化的物质层面的收获,更关系我们与事物的互动,我们内心的感受→开心,难过,动怒,充实感,疲惫感,幸福感…但是因为只关注结果忽略了过程中“我”的体验,我只是在使用自己,而非滋养自己。
我鼓励大家都去做这样的小练习:不要只把自己当“实现结果”的工具,试着做一个“体验者”。关注当下的每一份感受,你会发现自己活的越来越从容。
最后我想用《男孩,鼹鼠,狐狸和马》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只能看见外面,但几乎所有事都发生在我们的内心」
祝我们终将活的松弛,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