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长提问说:“说实话我现在还很难接受孩子更不用说还要再欣赏他了。”
理解和接受之所以不太容易,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在有对一个件事情的衡量的打分,做什么样的事情就是好的——比如在学校好好学习、作业也认真完成、还要喜欢运动等等会加分,做什么样的事情是糟糕的——讨厌学习、赖床、挑食、辍学在家,会扣分,家长都希望综合起来孩子的分数可以更高一些。
在这些情境中,你会发现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进的。孩子小一些的时候家长更多的担心是吃饭、礼貌等,孩子大一点家长的关注点变成学习,最后才到只要孩子开口说话和活着就再好不过。孩子和家长的关系也是这样一步一步更分离的。
你有没有听过有家长对孩子说:“你看你不好好学习,考到这样一个分数,这次开家长会我都不好意思去了。”在这个情境下,家长把关注点放在自己去学校会很丢脸上,但同时自己又不想要这么丢脸,于是把责任推到孩子的身上——就是因为他/她成绩那么差我才觉得很丢脸的,他/她成绩好我就不会觉得丢脸了。
而且这个事情如果让亲戚、朋友知道那我真的没脸在混了。也许这些内心真实的感觉你没有对孩子说过,但也在心里重复了很多次。在这个时候家长是看不见真正的孩子的,看不到孩子内在的挫败和失落,唯一看到的就是一个罪魁祸首——尽管所有的家长其实都不想这样做,但想要逃避自己不是个优秀的家长不能培养优秀孩子的感觉,驱使家长自动化的进入这样的状态中。
上小学时,我一年级第一次考试考到语文数学两个100分,回到家里爸爸特别的开心,后来每一次考试我都能拿到满分,奖励的作业本用都用不完。爸爸逢人就会夸赞我说:“我女儿每次考试都是双百分!”直到十年后妈妈也总说:“怎么别的孩子做作业都那么头疼,你小的时候都不用我们管作业的。”
小学四五年级时,有一次期末发奖状,我一张又一张的接受颁奖,当我拿到第11张等待我的第12张时,却没有叫到我的名字。我不相信去找老师校对是不是漏了我的,得到的答案是最后那个奖就是没有我。那一刻我十分震惊又特别失望,回到家后我痛哭流涕,因为还有一张奖状我居然没有拿到!
初中时刚开始接触英语,我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一次考试拿了张37分的考卷回家。虽然十几年过去了,我现在依然记得当时父亲失望的语气:“啊?你只考了37啊?”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主动找老师在课余时间补课,后来英语成绩一跃成为年级前三甲。
后来在为了让家长满意、少一些担忧,我渐渐地就这样报喜不报忧,并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为了让自己不觉得自己很糟糕,大学读书时经历的地震我也不告诉他们,有喜欢的男孩子也不说,没有吃饭也说已经吃了,遇到困难也说一切顺利,体重涨了几斤也要说没有,我想掩藏自己的糟糕这不是我个人化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和经历。
孩子对父母的爱也很伟大。不希望父母因为自己而失望难受,小时候在学习成绩上我还算是基本努力做到了,但如果我即便是努力也做不到呢?也许我也会疲惫无比,从此对学习有着无限的挫败感,也许这样的挫败感也会将我压倒。
在学习走心养育的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去感觉。我也邀请你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和父母相处的?那个时候面对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你内心真实的感觉是什么?
真正的看见孩子,需要家长首先真正看见自己。
看见自己想要保护的内在脆弱面,尝试由以前的抗拒变为靠近,你也许将体验到,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没有好坏的。就像当你的手指划破时,你感觉到疼痛的体验是没有好和坏之分的,它就只是一种感觉。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和感受也一样,并没有好坏,它只是一个发生而已。
在当下的那一刻,只是去体验,而没有分别和评判时,你会找回自己的心,看到真正的自己,真正的孩子,对孩子的欣赏、对自己的欣赏、对事情发生的欣赏也会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