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拿起笔写作时,常常陷入苦恼和茫然,不知写什么,去哪里找素材?上写作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素材就在我们身边,每天的生活和所见所闻,还有书籍,都是素材来源。我按图索骥,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可写来写去全是碎碎念,等于把自己经历过的事再重复一遍,味同嚼蜡,还有暴露别人隐私的嫌疑,总之缺少艺术性、趣味性和影响力,这样的文章自己都不愿意看,更不敢拿给别人品读,怕人家笑话:这也叫写作?还不如有些人讲得段子耐看。
如此练习,没有多少长进,也没有写出像样的文章,写着写着便失去了兴趣和动力,所以很多人停下笔,半途而废,我也正是这样的彷徨者。今天,在读书的时候,忽然有一种感悟,把素材当白水一样,原封不动地搬来就用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放在不同地方,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各种加工,才能发挥出水的功能和特质,放进调料变成菜汤,放上茶叶成了茶水,与水果搅拌就是果汁,这千种滋味,全在于个人的心思和手法,技艺精湛,调出的味道就会好些,写作亦是如此。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又高于生活本身,而高出这部分就叫创作。我们不是缺乏素材,而是缺乏发现和提炼素材的能力,不具备将平凡的生活升华为艺术作品的文学素质,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没有妙笔生花的功力。缺少创作力的作品,平庸而无味,像一潭死水,掀不起波澜,也没有什么特色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表达不出作者的思想和水平,这就是大多数人不停地写,却少有成绩的原因。我们不断地把生活呈现出来,可收获甚微,不论是自己,还是读者,都没有达到一种共鸣,一种打动人心,又不停地思考的社会性的东西,那是作品的精髓所在。
很多名著,描写的都是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平凡的事情,比如《一个人的朝圣》,叙述了一个退休老人收到一封好友的来信,告诉他她得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为了给好友一个期待,延长她的生命,他没有把回信投入信箱,而是决定徒步送去。在这个旅途中,他经历了很多事和人,都给他深深地触动,过去的往事,在他行走的过程中慢慢浮现在脑海中,他和妻子的感情,儿子的早逝,和同事的关系等,有欢乐、有悲伤、有误会、有冷漠。通过主人公一路的回忆和反省,他认清了自己,也理解了妻子,学会了救赎别人和自我救赎,心灵得到安慰。
几百公里的行走过程,把自然景观、人物心理活动、社会各种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纠葛,如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与主人公一起走走停停,艰难地走完他的朝圣之旅,也领略了他的心路历程。
这部作品的素材很简单,一个退休老头,在家百无聊赖,与妻子关系冷淡,儿子又发生意外死亡,他像行尸走肉,完全不知道活着的意义。这时收到一封信,是他曾经的朋友寄来的,他写了回信,准备寄出去,在投递信箱的过程中,他想着心事,错过了一个又一个信箱,一直走到很远的地方,遇到一个姑娘,向他说了一句话,他便决定亲自把信送到朋友住的医院去,朋友收不到信,便有了期待,在期待中或许就能多活些时日。这部作品的中心就是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救赎自己,作者运用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文笔,独特和深厚的写作功底,把一件普通的事情、普通的人,塑造得跌宕起伏、有血有肉,创作出一部独具特色的杰作。
掩卷沉思,如果这个素材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会怎样构思,写出什么样的内容,凸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怎样刻画人物和场景描写?所以说,一部好的作品,就是用高超的写作手法,把现实中的素材,纵横捭阖,玩转于作者所寄托的时代场景和人物情感里,把思想和灵魂注入进去,使其升华,达到别人无法想象和企及的高度。
因此,学会创作,写作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那么,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搜集素材,更要不断尝试着往素材里加佐料,让它有滋有味,开始可能味道不佳,慢慢就摸索出经验和门道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