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号刚起步时,有人跟我留言:你们简直是活成了梦想。受宠若惊的同时,很想告诉她,我所遇到的生活困境也是你会遇到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谁可以活得容易。我们都如此平凡。
我虽无法感同身受于你们此刻可能出现的困惑、无助与痛苦,但我也曾从大大小小的泥沼中经历过,感受过,并且正在经历与感受。
虽然我们无法拒绝烦恼,却可以提高解决烦恼的能力。
我们也许常常会感觉到,生活就像是打游戏。辛苦地一关一关的打过去,好不容易战胜了终极大魔怪,以为要迎来狂欢的时刻,却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此种形容类似于张爱玲对于爱情的比喻,万难之后又有万难。
如此说来,好像甚为悲观。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度过九九八十一难尚能取得真经,而我们的真经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我们又能否获得?我们对此可能抱有深深的疑惑与不确信。
对,这种感受如果你也有,我知道那实在是糟透了。想不通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办。
一 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经常有人抱怨说,感觉自己的工作环境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日复一日的干着平淡无奇的工作,不知道这一切的意义在哪里。感觉自己正在被扭曲,自我与现实不停进行着拉扯。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雾,甚至是墙,是山,末了至少还剩着个肚皮。
单从这些感受的描述中,我们会发现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泥沼会是身边较为常见的。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受,首先,问问自己,你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
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是喜爱的,有时对它产生抱怨是因为什么?它当初吸引你的特质,你还认可吗?如果认可,偶尔的抱怨与不安可能仅仅只是因为度过瓶颈期的畏难情绪。如果不认可,那么你想要的理想状态是什么?你愿意为它做出改变吗?
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一开始就排斥,那么当初让你接受它的原因是什么?收入高?家人的安排?还是在乎社会的评价?为了这个原因,是否能继续克服或忍受自己的不舒适感?如果不可以,那么是否有足够的胆量和能力去承担风险,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
对于这些问题,你是否已经认真思考过,并且有了答案?
我们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好像都在宣称,是用失去自我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熟。很多人都在抱怨,我都不是我自己了,我快失去自我了!那么,你的自我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这一切,你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那么可能说明我们内心深处存在对自我的不确信与深深的恐惧。换句话说,我们也许并不完整,在为这些残缺担忧、恐慌、不甘愿的同时,我们却莫名的安于现状。
其次,再问问自己,当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是跟所有人都相处不好吗?是大部分、少部分,还是极个别?
当你觉得这个世界都出了问题,那一定是你的问题。当你觉得少部分人跟你不合拍,那不一定是你的问题。当你觉得是极个别跟你对着干,那你和他可能都有问题。
第一,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池塘大了,什么鱼都有。所以,在林子里见到鸡与雀,自然见怪不怪。在池塘里见到青蛙与乌龟,自然不足为奇。你无法要求身边的一切,与你是同一品种,同一阵线,同一思维模式。就像是别人也无法这样要求你一样。
第二,不同的人站的立场不同,所带来的认知和思考结果自然也大相径庭。
就像是你看到的是杨桃,我看到的却是五角星。我们无法判断其是非对错,都是个人的选择而已。相比选择本身,更为重要的,是理解和接纳选择背后不同的原因。那些看似春风得意爱拍马屁的人,看起来也许很讨厌,但他的内心说不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总是患得患失,想得到和掌控更多资源。他们一定也有着自己的恐惧。
第三,接受了人与思想的差异化后,找找自己的原因。当别人给你穿了小鞋,你是否觉得真的会给你带来影响?如果有影响,为什么不及时阻止,还要继续接受别人的有效控制?如果没有影响,为什么你会如此愤怒?如果对方真是因为人品差,你又何必委身,用他人的思维模式跟他一般计较?变成另一个他,是你的初衷吗?存在即合理。他也许是在这个水域适合生存的物种。当你消除不了这种差异化,那么请学会理解与接纳。毕竟他在你的生命中,所占的比例实在是微乎其微。染缸面前要从容。不要让毫无意义的东西让我们变得更加毫无意义。
二 我们为什么甘愿接受控制
很多泥沼都是现实中虚无缥缈,却又在观念中真实制约你的。而这样的泥沼只会有两个结果:越陷越深,或者某刻突然发现它根本不存在。
自我观念形成的泥沼,是一种不舒适感的无限扩大,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深深不满,对未来生活的恐惧担忧。有时候其实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却还是走了进去,直至越陷越深。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自救呢?更多的时候,也许不是我们不明白泥沼为什么形成,是明白了却依然接受控制,往往还会说服自己,这样是好的,这样是对的。成本和利益是我们衡量选择的标准。我们得到了看似更容易的,却失去了真正想要的。就比如,父母说,你接受我们安排的工作,我们就给你房子和车子。你接受了房子和车子,却抱怨你的工作不是你喜欢的。这无异于得了便宜还卖乖。我们不可以一面接受舒适的控制,一面抱怨它毁了你自己。因为这是经过你自己允许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魔鬼的交易。那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接受控制?因为我们给了控制者这样的讯息——我接受了你的控制,这样是有效的。下次你依然可以这样做。但,其实我们可以有其他选择。我们可以不接受房子和车子,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喜欢的人,喜欢的一切。前提是,不论好坏,你愿意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可如果,我们连有什么样的选项都不知道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明明知道自己的不快乐,却看不见目标,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还是回到我的心理学导师在我深陷泥沼的时候问我的一句话:“你最想要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只记得当时我被问懵了。我迷迷糊糊,想了半天,支支吾吾的说:“嗯……有个房子吧……有阳光?……有个爱人……如果没有也可以……对,还应该有一条狗。”老师问:“你会在这个房子里做什么呢?”想了半天,我回答:“可能我会做手工吧。”
“那你现在就去做。”你看,我的回答中,所描述的,真的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感觉而已。因为我几乎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在所有感觉的描述中,有一件具体的事出现了,做手工。所以,这件事就可以成为我接下来要做的具体的目标。这个思考的意义在于,它在你的内心已经出现了一个选项。它是你看得见够得着的。只有我们去把终极目标,不断的细化、具体,然后分设出一个个具体的子目标,再去一个个实现,我们才会看到目标和改变的可能性。做不做得好,能不能坚持,会不会成功?其实我们不用考虑。只有我们在不断做的过程中,才会不断的修正,不断的规划,到时候,我们自然会有自己的正确选择与判断标准。请相信,我们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走出泥沼的能力。“进化论之父”达尔文提出的适者生存法则:在生物进化过程中, 只有那些最适合于周围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其他的都被淘汰了。心理学课程上,也反复提到过最适者生存的概念:不是最强壮的能生存,也不是最聪明的能生存,而是最适合的能生存。
换句话说,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很多时候,我们的困惑和痛苦都是因为精神追求和现实标准的不吻合而产生的矛盾。当精神追求高过实际所得时,天平就开始失衡了。我们可以选择无视这样的失衡,去适应它。如若适应不了,又任其发展,可能只会像滚雪球一样无限增加我们的不舒适感——直到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做出改变。这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降低精神追求或是提高现实标准。一、改变自我认知,降低精神追求。我们可以尝试思考,那些我们迫切想追寻的,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只是一种想象?如果得到它和不得到它对你其实没那么重要,你可以尝试适当降低自己的精神追求,与实际所得达到平衡。二、改变生活状态,提高现实标准。如果你确定你所要追求的东西,明白自我及实现自我价值必须要通过做这件事去实现,那么请拿出胆量与勇气,去改变自己的现实生活。
有了胆量和勇气,这样的改变就一定会成功吗?负责任的说,不一定。因为如果有勇无谋,没有切实具体的规划,还真不一定成功。如果有了这一切的考量,是不是就会成功了?也不一定。因为很多时候计划没有变化快。想到这里,如果就停止了思考,那么我们可能因为恐惧会就此打住所有的改变计划。但是请你再认真、仔细的再多想一点——如若失败了,我该怎么应对?把一切情况想得最糟,不是你悲观或者停止改变的理由。把一切情况想得最糟,是为了在哪怕最糟的时刻,你也有应对的准备和强大的内心。在一部《活着》的纪录片里,记录了很多快乐又满足的土著居民,他们每天追逐鹿马。对他们来说,吃饱饭睡好觉就是最大的追求。他们在现实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所以,他们感到快乐。九十六岁公众号的两个姑娘,李三岁和小绿豆,在现实标准满足不了精神追求的情况下,毅然辞职,去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开了一间理想的小店。他们也在现实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所以,他们感到快乐。
我们并不评判两种生活方式谁优谁劣,只是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所以,我们深陷的泥沼塘大不大?它很大。因为一不小心,我们的退缩、恐惧与不作为都在为它不断的扩大面积。但是,它也可以不存在。因为我们已经看清了自己,找到了让我们快乐的平衡点,并坚定的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如需转载或用于其他用途,请联系作者本人违者必究。)
图:网络资源 文: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