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三思而后行。
不打无准备之仗。
做事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准备充分”,方能行动。
……
多么耳熟能详的劝诲!我们就是这样被教育着长大,也对此深信不疑。
然而,我们真的能做到“准备充分”吗?
答案是:永-远-不-可-能!
“准备充分”是本世纪最大的谎言。
可能你会问:那我们做事之前就不需要准备了吗?
答案是:当然得准备,但不能陷入“准备充分”的陷阱里,即“过度准备”。
--- 02 ---
“过度准备”的心理状态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我有个朋友跃,对某领域的创业有很多新想法、好点子。和他交流创业想法时,能看到他两眼放光,浑身透着满腔的干劲。我心想,这样的人迟早能整出动静、做出成绩来。
然而,一年后我再次见到他,问起他创业的进展,我大跌眼镜—他还没有任何动作!
他解释说还没有“准备充分”,合伙人等各方面还没有完全就位,加上忙于其他事务,就一直耽搁着。
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
2009年我在上海工作时,遇到一个丹麦的客户,通过工作中来来往往的接触,他建立了对我的信任,也很认可我的能力。她在上海有两家律师事务所,有天她对我说:“你来我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吧?你学法学的,又会说英语,我觉得你能胜任这份工作。”我当时犹豫了一下,拒绝了。理由是我觉得自己还需要磨练,还没准备好。
现在回想起来,真想抽自己两耳光。
想一想,我们有多少人用这个理由,拒绝了一个又一个机会?
热爱演讲,明明有一个绝佳的上台演讲的机会,因为觉得自己还没完全做好准备,放弃了。
一份梦想中的工作在招聘,明明很想得到,因为觉得自己还没完全做好准备,放弃了。
遇见了“梦中情人”,明明很喜欢,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还没完全做好准备,放弃了。
以上种种,充分说明了“过度准备”的心理正戕害着人们的创造力,阻挠着人们的行动,导致人们在面对绝佳机会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扼腕叹息。
--- 03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过度准备”的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采铜在其《精进》一书中认为:“传统的教育体制中隐含着“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在老师们看来,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技能是让学生为今后做事“做好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做事”。所以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又到大学、博士,花了10多年、20多年的时间,都不过是在“做准备”,在学习、练习,在完成习作,却不是创造出“产品”。由于我们一直在“做准备”,所以我们一直都没有“完成”过什么东西。”
因此,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的我们,身上都带着“过度准备”的惯性。因为一直在“做准备”,所以感觉准备不充分,从而没有足够的自信,害怕犯错,担心丢脸,裹足不前,迟迟没有行动。
心理学上认为,过度准备其实是一种策略,内心的真实动机也许是为了尽量延迟面对真正重要的事情和步骤,拖延者往往自己很清楚在竭力躲避什么但就是无力尽快面对,于是才在忍受内疚感、焦虑感折磨的同时竭力以过度准备的行为为自己的拖延进行合理化的开脱。
以我前面的经历为例。到涉外律师事务所工作,面对如此好的机会,我拒绝的原因并不是不喜欢。而是内心深深的不自信,害怕自己的能力辜负了别人的信任,试图逃避自己预想的最坏结果发生的可能,也因此错失了良机。
--- 04 ---
那我们要如何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
第一点是克服害怕失败、害怕出错、害怕丢脸的潜意识。
想要最后做成事,出错、丢脸甚至失败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出错多了,经验就长了;丢脸多了,脸皮就厚了;失败多了,心理就强大了。这些,最后终将成就你。
第二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立即行动!
不要期待完全做好充分准备再上场,因为“准备充分”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我们永远不可能“准备充分”,无论多周密的计划,多细致的思考,多周全的布局,总有我们未能顾及到的问题,总有我们未能搜集到的信息,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确定方向,就要勇于试错,迅速采取行动:先迈进去,试探一下,收集信息,发现难点、重点、关键点,再调整,仔仔细细进行筹划。
希伦.格拉夫上校在《安德的游戏》里说:“永远不可能“准备好”,准备得差不多就得上了”。
刘晓庆曾经有段访谈,她谈起当年姜文要准备拍电影,想先去法国学习十年,然后回来再开始。当时,刘晓庆就建议姜文马上行动,自己去帮他拉投资,结果姜文拍出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并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倘若姜文当时没有开始,真的是十年之后再开始,是否能有今天的成就,还真难说。
互联网公司做APP,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则:
如果不确定一个产品是否可行——比如定位、功能、主打的利益点,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不是去开会,去集思广益,去反复论证和分析——这些所谓的“准备”除了浪费时间,一点用也没有——而是立刻开发出一个MVP(最小可行产品),先投入到一小部分目标人群,试一下看看数据。符合期望,就继续做;不符合期望,就找出哪里不妥,修改,继续投入市场。
因此,当你确定要做一件事时,立即行动,先踏出那一步!
第三点是使用短期迭代工作方式,比如“哈德逊湾式启动”。
“哈德逊湾式启动”方式源自17世纪加拿大东北部的哈德逊湾公司。这家公司配备了运送皮毛的商船。为了确保商船不会忘记需要的东西,他们会在距离哈德逊湾几英里的地方先临时停留一段时间。由于离海湾并不远,商船可以确保他们不会忘记任何工具和给养——在离开文明世界进入茫茫大海之前。使用这样一种启动旅程的短时间方式,他们能明确知道自己能否可以安然过冬,从而避免在海上陷入困境。
哈德逊湾式启动是在项目管理里常用的方法。
其实,这不仅仅是做项目管理适用,在我们面对各种事情,制定各种计划的时候,都是适用的。
如果你对做一件事情没有把握,不要停留在观察、想象、等待的“准备”阶段,最好的方式是运用短期迭代工作方式,如“哈德逊湾式启动”。大胆去尝试一下:在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基础上,了解它对于能力、经验、资源的要求,再权衡一下:我能不能做到?这值不值得去做?
如果确定要做,再根据之前收集到的信息,进一步作出规划。
--- 05 ---
揭开“准备充分”的谎言面纱,摒弃“过度准备”的惯性,开始迅速执行吧!活在现实的执行中,才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一切事务升级迭代速度都呈几何级数飙升,速度就是取胜的关键,不要陷入“准备充分”的世纪谎言里而丧失了宝贵的时间和机遇。
马上行动!
行动,就是最高效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