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物品越来越多,本来干干净净的家越堆越乱,看着心烦,怎么办?
有朋友要来家里玩儿,好不容易收拾了一次家,终于把乱七八糟的物品都塞进了看不见的地方,可是,要用时又找不到了,怎么办?
终于下决心要把物品分门别类地摆放,花好大的力气把家整理干净,买了各色收纳装备,可过不多久,物品像是自己长了脚似的,又都跑了出来,占据了家里的各个角落,怎么办?
乱乱乱,烦烦烦。
渐渐的,我们可能被自己催眠了,似乎家本就杂乱,生活本就如此。如果说外物是内心的体现,我们的内心也变得本就如此了吗?这样的内心我们接受吗?
不妨试试断舍离。你会发现,断舍离改变的不仅仅是家。
断舍离:斩“断”物欲;“舍”无用物;脱“离”贪着。
让我们从家开始……
断——认识自我,确立边界
断,断的是物欲,斩断因欲望而入的通道。
购物时,本应购买的是物品的功能,但放眼家中,有多少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如果没有明确认识到功能和欲望的区别,就会不断重复购物,家中物品越积越多。
这类因欲望而购置的物品所占空间有多大?它们被使用的频率高吗?它们带给你什么情绪?
举个我买茶具的实例:
我很喜欢茶具,网络让购物变得极为方便,大数据在我的APP各大首页推荐着各色茶具,单说紫砂壶,因着造型、泥料、年代、制作……排列组合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家里的茶具一套接着一套地购入,我学会了开壶,根据各自的特性,为不同种类的茶叶配置不同茶具。先生委婉地表达着怨言:“要不再给你弄个小房间专放你的茶具吧?”我也常为宠幸哪套茶具而纠结。
买茶具是因为茶具本身的功能吗?我的味觉完全用不着为一种茶叶配一个茶壶。
茶具占据的空间有多大?先生都在问是不是需要一个房间专门放置了,可见它们占据了多少空间。
茶具被使用的频率高吗?因为用时需要烫壶、洗茶、烫杯,搬动起来麻烦,喝茶时的位置相对固定,使用后又需要清洗。想到这种种麻烦,我使用它们的频率越来越低。
茶具的存在带给我什么情绪?看到购物推荐时感觉真喜欢,想要的叫嚣声会和微弱的不需要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这时我会浏览更多的茶具,来回比较着,这个阶段消耗掉大量的时间,时间的消耗增加了物品的价值,似乎更需要用拥有来证明时间没被白白消耗。在下单时因为欲望被满足而开心。但拥有后就成了挺美的,放着吧。这种情况一遍遍重复。
置身于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的兴趣、爱好被计算着,相关信息不断推送,理应保持警惕,不断审视什么才是我真正的需求?我的边界在哪里?
断,家中的物品不要因欲望而大量涌入,认识自我,确立边界,让自己拥有说“不”的能力。
舍——提升判断,修炼分离
舍,舍无用物。打通“出”的通道,释放空间。
无用物的定义
无用物无定规,应从我当下需求的角度去判断。
举一个“烤面包机”的例子:
前两年,在社区群里有人发出信息:“家里有一个几乎全新的烤面包机,有谁需要?送!”
我回:“正打算买一个呢,你就来了,谢谢!”
拿到时,烤面包机新得看不出使用过的痕迹,我问:“这么新,怎么就不要了?”
她回答:“正好在学断舍离,它的功能家里的煎锅完全可以胜任,就觉得没必要再让它占着一个地方了。”
我的好奇心爆棚:“那当时为什么要买呢?”
她说:“买的时候感觉会用着很方便,省时间什么的,但它占的空间让我感觉很烦燥。”
她的“无用物”,一直被我用到现在。
当下需求
应该以有效、必要、适度、愉快为判断原则,让家变得轻松、自在。
有效:在保质期内完好无损的有用物品。
必要:同一用途的物品,选取最好的留下。
适度:将物品量尽可能缩减成最合适的量。
愉快:坦然、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让物品带给你好心情。
谁在舍
先明确舍时做主的是“我”,不要被长辈的“太浪费”影响,也不要被物品的价格束缚,始终聚焦在“我”与物品的关联度上——现在它对于我来说是必须的吗?
这是一个修炼分离的过程,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其中需要面对的是我与“物品”的分离,同时也面对与制约着我的“他人”的分离,与“过去的我”的分离(带着过去回忆的物品),与“未来的我”的分离(因担忧未来而大量储备的物品)。
开始行动
从最简单的环节入手,持续地进行,慢慢地让大脑层面的知识进入内心,你会越来越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不要提到舍就想到麻烦、脏、累……
开始动起来,不用想得太多。看看你的餐桌上,有没有一次性筷子,看看食品柜里有没有过期食品,看看书桌上有没有去年的台历……把它们扔掉,这事儿不难。
要求自己每天必须舍一件物品,坚持下去,一个个轻松、自在的空间会不断地给你美好的回馈。
理想空间
舍到什么程度才算好了?先看看家里可以放置物品的空间有多少,不要试图用增加收纳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那样做只处理了表面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理想的空间应该以易取、好收、美观为原则。
七——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七成。像衣柜、抽屉这种关上后就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所放物品占整体空间七成。考虑到易取、好收,给物品进出留出通道,才能原样放回,而不至少越放越乱。
五——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五成。有玻璃柜门的收纳空间,所放物品占整体空间五成。兼顾了易取、好收和美观的三原则,有空间才能有美感。
一——展示性收纳空间占一成。玄关、鞋柜这类水平面上只放一件物品,以美观为主。
七五一法大致限定了家里物品的总量。
这是一个理想状态,不需要一步到位。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你的物品也不是一天堆积起来的,养成断舍离的微习惯,持续地进行。
我在收到那个烤面包机后,开始学习断舍离,之后持续进行了四个月。无用之物差不多舍了一卡车。这期间不断反问自己:“我还会再用它吗?使用频率有多高?它对于我来说真的重要吗?”这是一个认识自我、确定边界、提升判断、修炼分离的过程,千万不要错过。
离——觉察内心,舍弃贪着
相对舍弃物品来说,舍弃贪著是最难的。其根源,在于对自我和世界的依赖。如果不能舍弃贪著,即使把所有物品清理掉,要不了多久,又会故态复萌,回到原点。这就必须拥有清净自足的心,才能摆脱贪著。也就是说,拥有只是为了“物品本身的功用”,而不是为了“拥有的感觉”。
——济群法师
断、舍之后,家能保持多久良好的状态?这需要一颗“离”心,与物品分离的心、不再贪着的心、保持觉察的心。
我们可以通过物品的变化觉察内心,这是内心的改变过程,贪着是有黏着性的,内心不可能很快转变,去看见问题,对质问题,不要强求。
在对家进行断舍离时,随着内在成长,你的社交圈也会发生变化:你的朋友变了;你关注的内容变了;你手机上APP变了;你摆脱了“首页推荐”,有目的地开始查找……你越来越发现,如同家的空间有限,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你会了解自身的需求,不再不自知地让一些人或事消耗着你的时间和精力。
人的内在成长是螺旋式上升的,断舍离的过程也一样,它们互相促进,断舍离是内在成长的具象化体现。
开始断舍离,这是一条为生命减负的内在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 山下英子.断舍离.贾耀平,译.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if !supportLists]2. [endif]山下英子.
2. 斯蒂芬·盖斯.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桂君,译.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3. 一行禅师.回家之后的放松.何蕙仪,译.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
4.济群法师微博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