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学习,越幸福
鲁迅言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胡适言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现代社会中,《道德经》是马云唯一一本一直带在身边的书,他曾说过“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我只读得懂《道德经》。老子读得懂我。”……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诱人的经典!我要挑战老子的《道德经》!我要学习老子的思想!行动!我按照累积法诵读。“学为下,习为中,悟为上。要做到读、述、书、悟……”
4月6日开始,每天坚持打卡,30天读完一百遍。
第一周是第1章——第40章,每天诵读七遍,感觉很好。每天坚持观察花花草草,发现生活中的道,增加内心的正能量!
第二周:第41章——第81章,每天诵读七遍。这一周,我学会了利用碎片时间来诵读,《罗马假日》中有句经典的台词: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第三周是复习第一周的内容,我发现这本圣贤的著作可以让我的心安静下来。在跟家人讲话时,我会想到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声音大到一定的程度,对方就已经听不见了,要想让对方听见,需走进对方的心里,找到打开心灵的钥匙。
第四周复习第二周内容,我面对镜子微笑着读,看着镜子里微笑的自己,很美!当我将表情换成生气时,好丑啊,脸色都变差了!于是我刻意地练习微笑,当生气时我会闭上眼睛对自己说:我的微笑是最美的。然后慢慢地睁开眼睛,再去看身边的事。
第五周的一、二天通读全文各一遍。小宝画了一幅画,我夸她画的真棒!我跟她一起聊画的内容,跟她一起欣赏她的“杰作”。大宝用纸叠了一个有三角形放在嘴巴上当小鸡的嘴,我夸他有创意……生活很简单,如果我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不完美的人,我的世界将会阳光明媚。
杂谈小感悟:
一、何为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经典是食品是饭,不是药,每天吃饭补充营养,就像空气一样。学习经典是为了找到智慧的规律,读的不是文字,是圣贤背后的规律。
二、老子在第一章中提出了“道”这一概念,“道”作为老子哲学的专用词和核心概念,在《道德经》中频频出现,“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揭示了道是万事万物的玄妙之门,道是生命的大智慧。老子一直认为天地之间的事物是说不清楚的,但是万物都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动变化着,草木的春生秋长,太阳的东升西落……一个生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衰败衰老,然后再归于无,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植物都在遵守道的规律,这个就叫做道。而万事万物不是天生就有的,必然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也是道的规律。而道其实一直存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忽略了,我们手摸到、眼看到、耳听到的一切都是道。我们在做人做事时要遵循道,要看到本质,要关注到生活的根基。在教育孩子时,更要注重根基教育。
三、上善若水。最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水有三种特性,1、能够滋养万物,2、本性柔软,顺其自然而不争;3、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我们要学习水的谦卑,渊博,柔软,无私,能量,与时偕行……而我自己也在不断地修炼,争取做一个如水的女人。
四、无为的思想。“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到无为而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自己必须先把这件事做好,不要在言语上强调、要求孩子,在做的过程和孩子分享过程,自然而然地让孩子自发地去做好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