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啥时候就成了弱势群体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幸亏我不是高考状元》。没有点开看,心里想,状元啥时候就成了弱势群体?
先是前几年网上流行一篇文章,文章罗列了两组名字,一组是李白、杜甫、吴敬梓、蒲松龄、曹雪芹等一大波文学家。另一组名字看起来都很陌生。然后,作者告诉你,第一组都是科举落榜者,第二组呢,都是状元。
后来,网上又流行一篇文章,说是根据统计,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各省出过一千多个高考状元,但是,竟然没有一个业界领袖。
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写这样的文章,给高考落榜者树立信心吗?或者,给那些当年高考失败的成功者做心理按摩。但是,不管出于什么动机,这个统计数字和对比结果都是没有什么参考意义的,结论嘛,当然也没什么价值。
首先,从人数对比上说,封建社会有科举制度的一千多年,产生过多少状元?百度上有个数字,说是有据可查的状元共357人。落榜的有多少人呢?这个没有统计,不过余秋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十万进士》。我们知道,科举高中的毕竟是凤毛麟角,如果有十万进士的话,最少应该有一百万举人,那么,秀才估计就有千万之众,甚至几千万、上亿或者好几亿,像孔乙己一样一辈子连秀才也没有考上的,那就更是不计其数了。用这么庞大的一个人群中的伟大人物,对比那么小的一个群体,公平吗?更何况,很多状元后来从事的是行政管理工作,很多人后来身居高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常常不够了解。还有一些状元的领域过于艰深,我们一般人限于知识,不了解罢了。更何况,即使是文学领域,状元的身影又何尝少呢,王维、文天祥、张孝祥等人都是状元。当然,由于科举制度要选拔的是官员而非文学家,有一些更为重要的作家并没有考中状元。但是,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假使李白考中了状元,我们肯定贵失去一位诗仙,曹雪芹考中了状元,我们恐怕也看不到《红楼梦》了。由于个人遭际的原因,一些落榜者将毕生精力投入另外一个领域,取得了光耀史册的成就,但是,我们绝不能以此反推,认为那些考中状元的人就碌碌无为。
对于高考状元,同样应该用这种眼光来看。他们是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但不是明星,不为人知并不能掩盖他们的优秀。其实,我最起码知道有一个高考状元还是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著名作家刘震云,当年就是河南的高考状元。繁星满天的夜晚,仰望星空,最明亮、最耀眼的星星其实并非太空最亮最大的星星,它们之所以看起来明亮,只是因为它们离我们最近。
一个人考了状元只是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跑得最快,一个人考试落榜也并不意味着终生一事无成。这当然不错。但是,成功就是成功,失败就是失败,一定要用现在的成功给过去的失败辩解甚至是遮羞,就实在没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