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观看了新旧两版《悬案密码》,同一个角色在不同演员的诠释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老版演员的表演克制而内敛,新版则张扬外放。这让我想到导演侯孝贤曾说:"电影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理解。"演员对同一角色的不同演绎,恰如我们每个人在社会舞台上对多重身份的诠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并扮演着既定的角色。
科研工作尤其需要这种清醒的抽离。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警示,学者容易陷入"职业性的狂热",将工作神圣化。那些为科研工作牺牲隐私、牺牲健康乃至生命的做法,是不能承受之重!
在科研领域,这意味着既要保持专业的热忱,又要守护生活的丰富性;既要认真扮演学术角色,又要记得脱下这身戏服后,还有更本真的自我在等待回归。
生活需要一种"间离效果",就像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强调的:演员既要投入角色,又要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某一线城市重点中学的xx老师的悲剧正是这种过度投入的极端案例。当他把"先进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与自我价值完全捆绑,领导的批评就变成了对整个人生的否定,竟自我选择终止了生命。
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哪些是扮演的角色,哪些是不可替代的自我。法国哲学家福柯晚年研究"自我技术",提倡建立与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当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