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7-25,深圳南头
一
之前她和我们聊天,提过几次她的“男朋友”,所以我设定她为恋爱中甜蜜的一份子。但那天我和她一起出去办事路上,她又轻描淡写地透露了更深的信息——她已经结婚,只不过习惯称老公为男朋友,改不过来。我差点就脱口而出“怎么有这样耍流氓的?”。不是耍我的流氓,而是耍她老公的流氓。还好她跟我细聊了一些她和她老公恋爱到结婚的事,我才信服她“真是习惯了叫老公为男朋友,改不过来”。
我朋友中有三个已经结了婚的90后,一个是我高三同学,一个是现在的同事。两个都有了孩子。她是第三个,还没有孩子,但应该已在蓝图中。现在她和她“男朋友”同住在深圳,看发展情况决定是否扎根此地。一切都在平常的轨道上。平常,是颁给他们克服了一些坎坷后的嘉奖,以资鼓励。
她大我两岁,却和我同届毕业,因为她高三复读了两次。而她男朋友先她两年上大学,所以,等她考上她男朋友那个城市的大学之前,整整有两年的异地恋。她没有多说其中的感想,我只凭心揣测一下个中煎熬。
高三的两个少男少女相约考去同一个城市,男生成功了,但女生失败。女生决定复读一年。她跟男生说:“你等我一年!”“嗯。”这一年,女生困在高三的教室里,埋头习题;男生则像出笼的鸟,自由飞翔。但他们依然彼此牵挂。可惜这一年女生高考又失败了。她又跟男生说:“你再等我一年!”——高三的人有最执着的信念,对一切事物,包括高考和恋爱——“嗯。”男生还是同样的回答。这一年,女生困在高三的教室里,埋头习题;男生则像出海的鱼,自在遨游。但他们依然彼此牵挂。这一年女生终于考上了。四年之后,她便来到我这,跟我讲这个故事。
故事真是这样吗?被我说淡了,还是说深了?
二
他一说喜欢打篮球,我就把他当朋友了,因为我也喜欢。我俩一起出门办事,他总走得慢,落在我身后。他脸上的茫然、犹豫,我很明了,因为他看我脸上也是一样——我们都对现在自己走的轨迹有迟疑,既非原来的预期,也不是一条意外惊喜。年轻单身的男子,大多不懂事,任性地只为自己烦恼。我们既不愿为自己埋头苦干,也不愿为以后责任惨淡经营。难怪常听家里那边的长辈说,给男的娶个老婆就好了,心才能收回来。与女人相比,与结了婚的人相比,他和我一样太消极被动,不够积极进取。
三
第三天我跟着她出门。她是大姐大,有时带三岁的儿子来公司玩。受她照顾挺多,特别是开她玩笑时毫不介意。随她出门办事,我就能偷懒地给点小助攻,不用打头阵。公事没什么说的,我俩在中午饭点坐在一个大商场近门的长凳上聊天,听她聊结了婚有孩子的人的感想。
结了婚还没要孩子之前,她和丈夫的日子过得都很潇洒。平时上班,周末则可以各玩各的,常会出门和各自的朋友去浪。如果呆家里,也是他看他的美剧,她看她的韩剧。而有了孩子后,变化很大,特别对女人来说。从此,她的心不能放假,一直系在儿子身上。想他是不是吃得好,想他会不会得大病。果真“捧在手里怕掉,含在嘴里怕化”。也许是他们的“狼狈”让他们的一对“丁克”朋友更坚决地丁克下去。我嚼着饼干听她讲,每抱怨一段小孩子的麻烦和琐碎,她都加一句“其实有孩子也挺好的”。所以,离结婚还很远的我,也相信有孩子确实挺好的。
但是首先你得有女朋友……
四
三天里,我分别和三个人去了同一个地方。如果在高中,这也算做了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变量分别是一个单身男人、一个结了婚而未育孩的女人、一个结了婚且育孩的女人。那么,实验目的又是为了证明什么或求证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