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老家过年,因为是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屋檐下,所以难免有争吵与矛盾,大人是这样,孩子更是这样。
而对于孩子间的争吵建议父母们别“评”,少掺和进来,避免破坏孩子间的感情以及大人间的和气。
今晚就上演了一场“泼水战”,我选择了不说,不评,只做一些支持性的工作,然后听同辈旁观者的看法,再就是去体会两个当事人当时的情感,最后就做等观察她们之间的关系变化。
两对堂姐妹聚在一起,按年龄大小,称呼大姐、二姐、三姐和四妹,彼此不分亲与堂。
大姐与二姐因争抢二姐不愿意让大姐玩的水气球而引起“泼水战”,在争抢的过程中,水气球爆了,水洒在床上,被褥湿了。二姐于是用漱口杯装水,倒在手上,再将水洒在大姐的床上(这是三姐来我这报告说的)。大姐用水瓢舀水直接泼在二姐的床上,被子、床罩、床垫湿了一大片(这是三姐的报告加我肉眼看到的情景)。
事发当时,除了大姐二姐,其余人都在楼下,因为听到水桶很大力摔在地板的声音才知道楼上的战争,两个妹妹,怯生生上楼打探才得知情报。
过了一些功夫,今天轮值的二姐才下楼来洗碗,我猜估计是在收拾烂摊子。
等她下来洗碗时,我早就招呼两个妹妹配合工作,等看到值日生二姐,我啥也没说,把属于她的洗碗主力活交给她。她估计没想到我没有批评她,于是在两个妹妹的配合下,开心地收拾好厨房后,直接安排两个妹妹一起用吹风机“吹被褥”,我也很奇怪,俩妹妹不但很乐意,还没有一点怨言,一边煞有介事地吹被子,一边听二姐娓娓道来今晚的战争情况。最后在一番折腾下三人决定睡在二姐这张“湿了铺干”的大床上,而大姐那边,没人敢过去问询,因为害怕。
后来除了夜猫子三姐,其她姐妹都睡下了。我询问三姐如何看待大姐二姐之争?她一开口说的话让我有点跟不上节奏。她说,我觉得很好,只是二姐不够狠。后来询问才知道她的意思,平常吵架是不解气的但这样很解气,就是二姐可以狠一些就解气了。
我再问,那两人之间谁对谁错?她说都没有错,除了大姐不该抢二姐的水气球之外。
我接着问,那妈妈不过问这件事,你怎么看?她则表扬我,我做得很好,这样不伤害两个姐姐之间的感情。
这番见解,我挺佩服的。
她再问我,那你觉得她们谁对谁错?我有点语塞,说,不能用大人的眼光评判她们的对错。
之后,她婶子给三姐送来濑尿虾,三姐有食物的吸引,便不在追问我的看法。我终是松了一口气。
幸好,今天我没有任何处理,这样才避免在孩子心中扮演“小丑”,曾经我们夫妻俩因为孩子的争吵而大吵一架,可两个孩子却在旁边看戏,还觉得我俩真无聊。
也许,很多孩子处理同辈争吵的能力就是因为有大人的干涉而减弱的。孩子的认知跟行为与我们大人是不一样的,她们相处自然会出现问题,但同时又可以借着解决问题成长,日子一久,社会技能自然而然就能提升。可是如果大人一干涉,便是一大堆的道理和鸡肋般的鸡汤,不但孩子有怨言,也会让其生嫌隙。日子久了,对孩子的成长并不见得是好事。
而其实今晚我更多的收获在于体会这两个孩子在事发之前的情绪与情感,也许这是激发今晚“泼水战”的导火索。(所以我才佩服三姐说的两人都没有错这个观点)大姐近期跟她父母闹矛盾,而当她妈妈回家时,她避之而不及,自然不会那么主动下楼来帮忙干活。二姐则恼大姐值日干活时偷工减料,昨天值日时没有洗烟灰缸,今天一起清洗烟灰缸时,马虎应付,不洗也就算了,洒在地板上的都视而不见,不清扫。以及大姐经常留点尾巴活给别人。
如果我火冒三丈给她俩下定义,我是体会不到这些微妙的情绪与情感的。
换句话说,都是事出有因呀。
接下来我静观其变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