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研读》387:魏纪(七)


      《<资治通鉴>研读》

          387:魏纪(七)


孙权去世


252年春正月癸卯日,曹芳封司马师为大将军。

孙权封原皇太子孙和为南阳王,让他到长沙居住;封仲姬生的皇子孙奋为齐王,到武昌居住;封王夫人生的儿子孙休为琅琊王,到虎林居住。

二月,曹芳册立张氏为皇后,宣布大赦天下。张皇后是原凉州刺史张既的孙女,东莞太守张缉的女儿。曹芳征召张缉封为光禄大夫。

孙权改年号为神凤元年,宣布大赦天下。

孙权的潘皇后性情刚烈暴戾,孙权在生病时,潘皇后救派人向孙弘询问吕后称制的故事。她的身边左右无法忍受其虐待,趁她在昏睡时,用绳子把其勒死,对外说潘皇后突然得了恶病。后来事情泄露,受牵连被处死的共有六七人。

孙权病重,征召诸葛恪、孙弘、滕胤和将军吕据、侍中孙峻进入卧室,嘱托给他们后事。夏四月,孙权去世。孙弘平时和诸葛恪不和,害怕受到诸葛恪陷害,对外秘不发丧,想要假传诏旨诛杀诸葛恪。孙峻告诉了诸葛恪,诸葛恪请来孙弘商量事情,在座席中把其杀掉,随后发丧,谥号孙权号为大皇帝。

皇太子孙亮继位,宣布大赦天下,改元为建兴元年。闰月,孙亮封诸葛恪为太傅,封滕胤为卫将军,封吕岱为大司马。诸葛恪下命令,取消监视官民行动的制度,裁撤庸官,免除拖欠的税赋债务,废除关税,广布恩泽,民众无不欢悦。诸葛恪在每次出入时,百姓都伸长脖子,想要目睹他长得啥样。

诸葛恪不想让诸王在长江沿岸常动兵马之地居住,把齐王孙奋迁徙到豫章,把琅琊王孙休迁徙到丹杨。孙奋不肯迁徙,又多次违背法律,诸葛恪写信给孙奋说:“帝王的尊贵和上天相同,所以才以天下为家,把父兄作为臣下;即使仇人贤良,也不得不举荐,对于亲戚中有恶行的,也不得不诛杀,所以才能承天理物,先国家而后自己,这大概是圣人制定的制度,也是百代不变的大道。当年汉朝建立,分封了很多皇室子弟为诸侯王,他们势力太过强大,行为不轨,对上几乎危害社稷,对下导致骨肉相残,随后进行惩戒并作为大的忌讳。自从光武帝以来,对各诸侯王都加强制约,只允许他们在宫中自娱自乐,不能统治百姓,更不准干预政事,至于对外交接的,都属于重禁,于是都能得以平安,各自都能保全福祚,这都是前世得失的经验。大行皇帝览古戒今,防止事态萌生,考虑千载之事,所以在病重之时,分别派遣各诸侯王早早前往封国,诏策恳切,要求严厉,其中所告诫敕令的,没有不涉及的方面。这确实是想对上安定宗庙,对下保全各诸侯王,让他们能够百世相承,不再有危害国家遭祸的悔恨。大王对待父辈,应该经常想想周朝太伯顺从其父的志向;对待兄弟,应该经常念及汉朝河间献王和东海王刘疆恭顺兄长的节操;对待自己,应该把前世那些骄横恣肆荒乱诸侯王的事情作为警戒。我听说大王自从到武昌以来,多次违背朝廷诏令,不肯服从制度约束,擅自调兵遣将保护宫室。另外,大王的身边左右亲近者犯罪,大王应当上表禀告,并把他们交给有关官员秉公处理,但是大王却擅自私下处死,却不把事情明确报告。中书杨融亲自接受诏令,大王应当恭敬听从他的意见,但是大王却说:‘我就是不遵守禁约,能把我怎样呢!’当人们在听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无不震惊不已,感觉非常寒心。谚语中说:‘明鉴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大王应当把鲁王作为最深警戒,改变行事方式,战战兢兢,对朝廷竭尽忠诚,这样一来,要求就没有不能得到的。如果舍弃忘掉了先帝教诲,对朝廷心存轻慢,臣宁愿辜负大王的期望,也绝不敢违背先帝的遗命;宁可承受您的怨恨,也绝不能因顾及私情而使朝廷威严受损、政令不得不行!如果当初鲁王能及时采纳忠谏,心存敬畏,本可以永享荣华,又怎会招致灭顶之灾呢?良药虽苦,只有病者知道其珍贵;忠言逆耳,只有通达者才能领会。现在,我们这些人恭恭敬敬,想为大王解除危险祸患于萌芽之中,增加大王富贵福禄的基础,因此在不知不觉中把话说得太过尖锐,希望大王三思!”

孙奋收到信后非常恐惧,马上就迁徙到南昌。

当初,孙权修筑东兴堤用于控制巢湖,随后从这里进攻淮南,战败后用于容纳船只,后来废弃不再修缮。冬十月,太傅诸葛恪在东兴集结部众,再次修建大堤,东西连接起两座山,在山上修筑起两座城池,各自驻扎一千多人,派将军全端守卫西城,派都尉留略守卫东城,自己率领军兵返回。

镇东将军诸葛诞对大将军司马师说:“现在要借助吴军内侵,派王昶逼近江陵,派毌丘俭进攻武昌,以牵制吴国上游兵力;然后挑选精锐士兵攻打这两座城池,等他们救兵赶到后,我们已经大获全胜了。”

这时,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人都进献征吴的计策。朝廷看到这三个计策都不相同,就下诏书询问尚书傅嘏。

傅嘏回答说:“商议者有人建议乘坐船只渡过长江,横行于江南;有人建议四路并进,攻打其城池堡垒;有人建议要大规模驻军屯田,观察敌人形势后再行动。以上这些都是攻取贼寇的平常计策。但是自从出兵以来,前后共计三年,已不能突然袭击敌军了。贼兵和我们为敌,共计六十年了,他们君臣相保,吉凶共患,又因为孙权刚刚去世,他们上下忧虑危急,设置排列船只在各要津渡口,坚守城池,守卫险要之处,那些横行江南的计策,大概很难实现。现在边境的守卫军兵,和贼冦相距很远,贼兵设置的罗网又是特别重大的秘密,间谍无法前往,没有耳目传来消息。军中没有耳目,对对方的情况没有详细了解,却兴起大军面临巨大危险,这是希望侥幸能够成功,先作战再谋求胜利,不是保全军兵的长久计策。只有进行大规模屯田边境的计策,最为完整可靠,可以诏令王昶、胡遵等人选择险要地方占据,调查敌军的安排布置,命令三路一起进驻,从而夺取肥沃土地,迫使敌军退守贫瘠之地,这是第一条计策;将士分散驻扎在百姓中间,严禁扰民掠夺,这是第二条计策;对邻近地区采取怀柔政策,让归顺者日益增多,这是第三条计策;在边境设置警戒哨所,阻断敌方间谍渗透,这是第四条计策;敌军后撤运粮时,其侦察部队就难以深入,我们的农耕便可以顺利开展,这是第五条计策;军兵就地取用储备粮草,无需分兵押运粮饷,这是第六条计策;这样能够及时掌握敌国内部动乱情况,迅速制定讨伐方案,这是第七条计策。以上七条,实际上是用兵作战的首要任务。不掌握这些,敌军就会独占便利的资财;掌握了这些,利益就会归于我国,所以不能不明察。两军营垒相互逼近,两军的阵势也已经相互明了,智慧勇敢就能得以施展,各种巧拙之计也得以运用,施展谋略能了解其得失,相互较量也能知道长短优劣,敌军情况的真伪,会在哪里藏匿呢?以小敌大,就会劳役频繁国力衰竭;以贫敌富,就会加重税敛财力匮乏。所以兵法中说:‘敌人安逸就使其烦劳,敌人饱足就使其饥饿。’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司马师没有听从。

十一月,曹髦诏令王昶等人分三路进攻吴国。十二月,王昶进攻南郡,毌丘俭逼近武昌,胡遵、诸葛诞率领部众七万人进攻东兴。甲寅日,吴国太傅诸葛恪率领四万军兵,晨夜兼行救援东兴。胡遵等人命令军兵修建浮桥渡江,军兵陈列在大堤上,分兵进攻两座城池。城池高大险峻,无法短时间攻克。诸葛恪派冠军将军丁奉和吕据、留赞、唐咨作为前部,从山的西面登上。


丁奉


丁奉对众将说:“现在各路军兵行动迟缓,如果让贼兵占据了要地,我们将难以与他们争锋,我请求率军急进。”

丁奉就离开大部队行军路线,率领手下的三千多人前进。这时,天刮起了北风,丁奉的水军满帆前进,仅用两天就占领了最前沿的徐塘。寒冬时节,天上飘起了雪花,魏军众将摆酒宴会。丁奉观察了一下魏军前部军兵很少,就对左右军兵喊道:“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

丁奉命令军兵解铠著胄,手持短兵冲锋。魏军看到这么一小股部队发起冲锋,都相视哈哈大笑,根本不作防备。吴军得以上岸,鼓噪大喊,砍破魏军前部营垒,吕据等人相继赶到。

魏军受到惊扰四散逃走,争相抢渡浮桥,桥面毁坏断掉,军兵跳到水中,相互挤压践踏。魏军前部都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人全部战死,死掉几万人。韩综是原吴国叛变的将军,多次进攻吴国,孙权经常为此切齿痛恨,诸葛恪命人把韩综的首级送去祭祀孙权庙。吴军缴获车乘、牛马、骡驴各自上千,军械物资堆积如山,随后胜利班师。

当初,姜维进犯西平,俘虏魏国中郎将郭循,蜀汉封他为左将军。郭循想要刺杀刘禅,却没有机会接近,经常借上寿的机会上前,边拜边往前凑,但受到刘禅的身边左右阻拦,最后未能得手。


东兴之战


黄其军

      作于2025年9月26日(古历乙巳年八月初五)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资治通鉴>研读》386

《<资治通鉴>研读》385

《<资治通鉴>研读》384

《<资治通鉴>研读》383

《<资治通鉴>研读》38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