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2
朋友T转发了一件悲伤的事,我等到下班回到家,才敢打开。一个即将上初二的女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走前留下了三页遗书,很长,里面振聋发聩的写着"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
这不是我们听到的第一个悲剧,也可能没法是最后一个。我观察到和猜想的,有小孩的人不敢打开看这遗书,没有小孩的人心寒的道这就是我为什么不生小孩。
朋友A之前和我聊,觉得不想要小孩,自己都活不明白,为什么要带小孩来这个世上遭罪。小孩子可可爱爱,就去玩玩朋友的年幼的小孩。自己没有把握将孩子很好的抚养成人,就不要去担这个风险。
朋友L跟我说一个数据,全国90后一共1.2亿人,登记结婚1000万,离婚率35%。
内卷是一个年度词汇,渗透进了所有的角落。对有限资源的无限竞争,催化出野蛮生长的焦虑感,吞噬一切。焦虑感不断往回卷,直到吃掉年轻人的体面,然后大家自嘲不敢生育。
人民日报:一系列支持三孩生育重要改革举措拟将出台。
3
我不清楚能说些什么,只想尽量谈谈自己的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近几个月国家大刀阔斧的对教育行业的改革,虽雷霆手段,但我的立场是支持的。我相信大多数人也能理解背后深层次的良苦用心,通过降低生育养育的成本,来促使年轻人愿意接纳组建家庭和生育这件事。
老一辈的人喜欢说,现在的年轻人就知道享乐主义,自我意识,逃避社会现实,最终混成大龄青年,甚至现在很多大龄都能与自己和解,不焦虑也不着急结婚。
个人感觉除了这些所谓的"社会福利",和长辈的指责,大家也应该想办法来更深刻的讨论一些本因和解法。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对子女严加管教,卷中带卷,出人头地?仅仅是为了自己兑付作为一个负责的人的内心承诺?实现自己的一个理想?
萨特在《存在主义即人道主义》里提到了一种概念,人不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物品。一个物品,比如一个杯子,它为了盛放其他物体,会拥有一定的形状。制造杯子的人脑子里先有了这个概念,然后决定了杯子的本质。
然而人是没有本质的,人是由自己的行为构成的,人应该有绝对的塑造自我的自由。
即使今天社会已经发展的很先进,但还是有很多人带着荣耀和焦虑,将自己的孩子看做自己的产物,用心呵护的同时,也尽力的去打磨。戏谑的说,一个孩子补课提高分数,一群孩子补课提高分数线。这循环惨案里面的悲剧,背后的推手当初却仿佛都带着善意。
我没有小孩,谈不上任何抚养小孩的经验。我只能庆幸自己的童年,在偏远山区的小镇上,没有补课也没有拼搏。可是悲观的看,把小时候的我放在现在上海这种城市,怕也是步履维艰。我父母大概率也不会再笑谈什么我孩子从来都是放养的。放养,可能在现行的价值观里,是不负责。
4
女孩遗书里写着,父母会强调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怎样,所以现在才也一样,所以你一定要怎样。
这是挺中国式家庭的一个论调,忆苦思甜,再想催人振奋。我爸过去也每每跟我提过相似的讲法。可很多孩子听上去,这是一种绑架,但无力反抗。
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书里,描绘了一个长生不老的贵族,在做尽恶事后,却每次都能刚好逃脱法律和命运的裁罚,最终也无法自己从内心原谅自己,从而以异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大多数悲剧孩子的父母,在悲剧发生过后,才会有道林格雷那样的觉悟与痛苦。
朋友Q谈到,端正的成年人应该会直面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去演绎或者粉饰自己的行为。我想,你不能打着是为了孩子好的旗号,来进行满足自己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说教。你可以叫苦你的压力也是社会给的,但你不能心安理得的像遗书里的父母那样把压力转嫁给小孩。
5
难。是真的很难。这是个社会现象,是个社会难题,而我们国家至少已经在为这件事情的改变来做出改变了。不过改变教培行业不过一纸文件,改变人们的心态需要的远是更深层的东西。
我们生活在一个已经足够幸福的国家,所以有的家长会对小孩讲,你已经很幸福了,你看看叙利亚阿富汗的难民,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
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恶,一种吃人的恶。战火的摧残,和权威的谴责,在吃人这件事上,造成的是同样程度的恶果。
我希望大家能够多一些关于这些东西更直面的讨论吧,年轻人恐惧结婚生育,但确实也不应该逃避这些事情。已经在抚养孩子的家长,如何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来做出正面的示范,比再关掉一个行业,可能更有用。
希望14岁女孩这样的悲剧别再发生了。也希望我们所有围观的人,不再逃避和闪躲。
君有疾在心理,不治将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