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是法属北非阿尔及利亚人,从小说法语。他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战场上阵亡,母亲靠给别人帮佣把大养大。加缪从小生活贫困,靠奖学金维持学业。
但他生活的地方在美丽的地中海湖畔,自然界的阳光和海滩赐予了他内心丰富的力量。连他自己都说:“在我作品的核心,总有一颗不灭的太阳。”这赐予了他思想特有的力量。
家庭的贫困与自然界丰盛的资源,使他的生命中有明显的正面与反面的处境。
《局外人》是加缪早期创作的中篇小说,被称作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这部小说当中,加缪将现代人的荒谬处境描写的淋漓尽致。
当时还与加缪不认识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看完小说后立即写了一篇上万字的书评,让加缪从一个地中海边陲地带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了巴黎文化中心的名人。
因为这部小说,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当时44岁的加缪。他是有史以来第二年轻得到这个奖项的(当时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是1907年颁给42岁的英国小说家吉卜林)。
得奖的理由是:“他对现代人的良心的处境,有非常清晰而诚恳的阐述。"
《局外人》这部小说一开篇就描写了一个荒谬的处境,震惊了所有读者:“妈妈今天死了,或许是昨天,我不清楚。养老院寄来通知,说"令堂过世,请来料理后事。“
在所有人看来,母亲的过世是一个让人无法不悲痛的事实,而主人公莫索尔则没有什么反应,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因为他平时要上班,只有周末才有空。
不过他还是请了两天假。在葬礼上,莫索尔面无表情,并时不时发困,也不知道母亲去世时的确切年龄;第二天他结交了一个女友,并一起游泳、发生关系。母亲的死看起来对他毫无触动 。
莫索尔与同伴出游,并误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自此,第一部分结束。
第二部分中,莫索尔在牢房中度过,并接受了几次审判。在审判过程中,司法机关利用自己可笑的逻辑,将主人公误杀事件强行地与他对母亲之死的冷漠联系在一起,认为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杀人魔鬼。
在审判的过程中,莫索尔本人对于这场“闹剧”表示很荒诞,没有任何人听他的辩解和意见。
在临死之前,莫索尔终于敞开心扉,他认为自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荒缪,但至死,他都是幸福的。
他将“我不知道”“这毫无意义”挂在嘴边,因为他意识到世界没有意义,没有出路。世界、世人并不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人与世界是对立的。
如果读完这部小说,你认为加缪的思想是悲观的、厌世的,那你就错了。
加缪一生热爱世界,他肯定地说:“要改善人生,但不是去改造世界。”
其实加缪的思想很“接地气儿”,他关心人们怎么样与这个世界相处,怎么样通过反抗“荒谬”来达到人生的自由。他说:“我对人关心,我对人类绝无轻蔑态度。”
从加缪的作品以及他的言论中,他的思想分为三个部分:荒谬、反抗、自由。
我们从《局外人》这部小说中,可以窥探到加缪关于“荒谬”是什么的哲学思想。
01 荒谬是一种现实的困境。
加缪说:“所谓的荒谬,就是世界的非理性。”在他看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 追求一种理性,要求世界能够理解我们个人,否则就没有意义可言。人总是热切地希望我们被这个世界所接纳和理解,但世界对我们的回应却总是事与愿违。世界是非理性的,人的理性与世界的非理性,就造成了荒谬的情况。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出于自己的所思所想,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亲眼看着这个世界的“荒谬”,却做不出任何改变。即时在“神父”的劝说下,他依然选择放弃上帝,不信仰上帝,他说:“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敢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02 荒谬是一种关系。
这个关系是指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存在与这个世界上,就是荒谬的开始。没有一个人能脱离世界而存在,因此这种荒谬也就存在。
那么,作为人,处在这个与世界结合的荒谬世界中,应当何去何从呢?加缪指出:“人一旦发现荒谬,就不免想写一本《幸福手册》。”他认为荒谬与幸福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认识到荒谬的存在,便可以通过反抗荒谬,争取自由,获得幸福。
03 反抗是手段,自由才是目的
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傅佩荣先生说:
加缪认为荒谬产生了三个结果:第一,我的反抗,第二,我的自由,第三,我的热情。
加缪说:“我反抗,所以我们存在,”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处境反抗,而是为了全人类。
而加缪的自由,说的是我们有无限制的创造的可能性,这个自由要用来创造人生的幸福。
那热情呢?就是要肯定人间的关怀,要为人类寻找新的机会,走向幸福。
他对人性也从来没有失望过,不管遇到如何负面的处境,还是相信在人身上,可赞美之处多于可鄙视之处。
荒谬——反抗——自由——幸福,这就是加缪的整个思想逻辑和体系。
可惜加缪在47岁的时候便不幸因车祸去世,导致他第三部分“自由”的思想作品没有出版,实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加缪的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加缪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当人们向上寻求信仰、上帝的时候,发现内心已经不那么坚固;
向下寻求“科学技术”的时候,发现科技与我们隔阂更深,
唯有向世界、向周围的人际关系寻求帮助,才可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关照人与世界的关系、关照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当代人关心的重点。
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在他去世之前,他的“反抗哲学”留给我们一个更加乐观的可能:
人类所处的黑暗的尽头,将来必有一线光明,只待我们继续奋斗,促进它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