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节。
上海,申城,也不例外沦陷在这深秋的寒凉里,一早一晚气温跌破十度,加上经常有风,倍感凉爽。树叶悄无声息的变得不那么牢靠,慢慢的爬满了秋的颜色,有一些不那么坚强的弱者,受不得风的摧残,飘摇坠地,无形中造就了许多美景,树影斑驳,残叶遍地,相映成趣。人们毫无违和感的添加了衣物,那些抗冻的裤衩族零落其中,显得另类而扎眼,就像这座城,包容万象,胸襟博大,让这各色人等肆意点缀,烘托出勃勃生机。
而我,恰似一叶浮萍,身在这个热闹的都市,却总感觉游离于这座城,倒不是城市不好,而是自己适应能力太差,或许,最重要的还有我有属于自己的家,那里有我亲爱的老婆,还有萌萌的娃,或许,牵挂才是那油水的分界,思念,才是真正的隔阂。
来上海进修一个月,说不清什么感觉,就像牵线的木偶,随着高铁的“况且”声来到了这陌生的城市,下车第一印象就是人多,火车站人多,地铁站人多,马路上人多,商场里人多,论人口密度,感觉都能赶上香港日本。地铁发达,交织成网,遍布地下,印象里很少有死角存在,那匆匆忙忙的行人,让我想到了蚂蚁,在蚁穴里有秩序的穿行,各司其职,忙忙碌碌。
原本觉得可能吃不习惯这里的饭菜,几天下来,还算可以,或许是自己这贱贱的胃能容纳各种菜肴,咸的辣的舔的,煮的蒸的炸的,都没有感觉太难吃,也或许因为新鲜感或者厨师手艺高超,反正都觉得美味可口。
对于进修单位,起初还准备了什么类似自我介绍的桥段,结果,人家根本不太重视,来了,看吧,动手都不舍得用你,一口一个老师,把自己突然叫的有些尴尬,差距也是有的,但是你随意,干不干,学不学,好像都自由的很,大家都还很热情,唯一的不习惯就是那吴侬软语,莺歌燕语一般,挺好听,但是到了耳朵里,转不了码,解不了锁,只剩下一脸懵逼,余音绕梁。
宿舍里,也有几位来进修的同学,性质不同,家乡不一,各有各的方言,不过也都还能聊的来,没用多少时间适应,但也少有交集,因为时间短暂,彼此或许只是过客,加上自己性格上的原因,都维持在一般社交距离。
个人是喜欢跑步的,所在的地方紧靠上海体育场,还有体育馆,当时看地图还兴奋异常,然而现实总是给你一些惊喜,体育场修缮,体育馆封闭,附近倒是大学扎堆,然而不是修操场就是修草皮,不是禁止进入就是没有操场。。。好尴尬,最主要,来到这里还掉了向,加上那繁忙的交通,拥挤的马路,熙熙攘攘的行人,虽然很近,但哪哪都不方便,一种莫名的陌生感油然而生。
吃喝不愁,应该是适应一座城的关键,工作稳定,人际关系和谐,或许是在一个地方待下来的另一要素,都具备了,还是觉得自己不属于这座城。
仔细想来,一来因为牵念,二来因为这是只是人生的驿站,而家在那个自己熟悉的城市。还有最重要,不自觉的比较,往往还带有偏见的用那里的好压过这里的不足。还有性格方面,骨子里其实比较内向,不自觉的封闭与人交往的线路,甚至出于本能的没有上心这座城,只把自己当做一个路人,有缘来了这里,逛逛那几个烂熟于网上的景点,体验一下这扎堆拥挤的知名校园,慕名参观一下这鳞次栉比的闻名医院,品尝一下特色小吃,体验一下风土人情,然后分道扬镳,天各一方,这里留存回忆,家乡才是永远的归宿。
上海,您早已名声在外,只可惜习惯了平淡如水的凡夫俗子,适应不了这里的繁华,扎不下根来融入这博大文化,对不起,申城。
心有所属,再无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