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标题节选自龙应台先生作品《目送》代序。
目送,写父亲的失去,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后的脆弱,失落后的放手,缠绵不舍的决然与虚无。写尽了世间百态情怀,写尽了幽微,因为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本书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而美丽。
(一)
目送这本书中最著名的我认为当选目送。也许很多人对于其不是很了解。但是其中一个句子,也许很多人都曾经说过:“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而目送这篇文章最深的是写的是父女和母子情怀。从孩子的渐渐疏远,到父亲的昏迷不醒给当时正处中年的作者以启示,从而领悟到了目送的真谛。
(二)
作者在这本书上说:“在台湾,香港,新,马和美国流传最广的是目送,而在大陆点击率和留存率最高的却是另一篇叫做(不)相信。”是不是因为对于台湾和海外的人相信和不相信已经不是切肤的问题,反倒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才是刻骨铭心的痛?是不是因为在大陆的集体心灵中人们仍在相信与不相信中艰难的寻找?
作者又曾在代序中写到:“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的相信曾经的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然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三)
我个人以为,这本书确实是一本极佳的抒情叙事散文集。从字句之间,深情表露。如品一杯佳茗,旷远而幽雅,读罢竟有无数种心酸涌上心头。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代序名字的出处。是16世纪王阳明所说,具体如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标准的唯心主义,不得不说言之有理。
作者对本书有一个评价,我也以此作为此作的结束语: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本作为作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