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联,即上下联出自同一诗词作品,两句正好对偶,自然成联。
上联:山烟涵树色
下联:江水映霞晖
上下联对句出自南北朝时期诗人何逊《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
何逊,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原文】
《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
【南北朝】何逊
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译文】
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
时已黄昏,烟霭四起,在山间弥漫,将树色吞没。黄昏的江面,放眼四顾,没有比那翻光倒影、绚烂多彩的晚霞,更引人注意了。
江面独鹤凌空飞过,成对的野鸭还在浪花中嬉戏。
傍晚凉意侵袭,我仍站在岸边不想离去,千里之外的故乡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注释】
徙倚:徘徊。
凫:野鸭。
兹:现在。
无衣:没有衣着。
【赏析一】
何逊是南朝梁代诗人,世称“何水部”“何记室”。
这首诗起句似很平淡,却写出了远方游子的共同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远离家乡身处异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时最易想家,后世诗词中也常有此种情境的描述,比较著名的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诗人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归期无定,一个人在江边徘徊往复,归家的愿望终究落空。树被山间的雾气笼罩难以辨清颜色,晚霞的余晖倒映在江水里。一只仙鹤窜入高空远逝不见,一对野鸭从波浪里跃出飞向远方。故乡远在千里之外,今夜寒冷连御寒的衣物都没有。
开首两句都运用了倒装的格式,应理解为“客心日暮愁,徙倚望归空”。中间两联对仗严整,全诗已很接近之后五律的形式。“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上句朦胧,下句明澈,形成鲜明的对照;特别是“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明里写景,实为抒情,鹤、凫天晚尚能返回自己的巢窝,人不如物,更增凄凉之感。何逊的诗平易晓畅,言之有物,甚至对大诗人杜甫都产生了影响,杜甫曾说“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便是何逊。
【赏析二】
首句“客心愁日暮”,起调平稳,而包笼颇大。诗人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时已黄昏,烟霭四起,在山间弥漫,将树色吞没。面对如此景象,使人不能不产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的慨叹。是以“客心”一句,实使“山烟”一句不呼自来,所谓因情生景是也。但是,诗人眼前虽不得归,归期却未必无望,所以他的内心,也不尽是悲凉。“山烟”一句色调太暗沉,于是“江水映霞晖”,诗意又振起。黄昏的江面,放眼四顾,没有比那翻光倒影、绚烂多彩的晚霞,更引人注意了。这晚霞一及江面,一江流动着的,便似乎不是水,而是万匹锦绣。这一句色调明丽鲜亮,正是诗人心中希望的象征。“独鹤”二句的两两相对,机杼又与上二句相同。独鹤凌空,形单影只,则使人生一身飘泊之悲;双凫出浪,相亲相近,则使人生夫妇相聚、举家团圆的向往。不过,这二句与上二句对比手法虽同,但笔致一阔大、一灵动,其趣亦不相同,而分别可喜可玩。诗最后以离乡千里,天寒无衣,凄然作结,回应到首句,则全诗成一浑然整体矣。
这首诗,写景流丽,言情婉转,不作艳词丽句,能以本色见佳。尤其是其中间四句,对仗精切,音调谐婉,缀句连篇,宛如唐律,是全诗最胜之处。即此一斑,亦可知老杜“苦学阴何”之语,实非虚谈,若何逊之诗,真有可学之处。
备注:
1)图片来自网络,有异必删;
2)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