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分享到底是利他还是悦己?
社交媒体的兴起,渐渐让分享成为了习惯。分享自己的照片,分享自己去过的地方,分享自己经历的趣事,分享自己吃过的美食。如果你正在经历快乐和幸福,那么你总会执行下一个指令——分享。当然,分享悲伤的也有,它会加上睿智的外衣,比如附上心灵鸡汤。当然,分享的媒介不同,所分享的东西自然也不同。
微信朋友圈,是私密的。所以它分享的东西,更具私人特征,大多是自己的经历。微博不同。微博的媒体属性很强,所以分享也偏重资讯方面,具有极多粉丝的大v才是微博资源的创造者,而我等只是个看客。虽然我们能评论,但大v可以关闭评论功能,或者转身离开,绝迹江湖。
在此,我想谈及一下分享的动因。我们有分享的冲动的时候,一般心理活动有如下几种。一:这是个好东西,或许对别人有用,或者这很有趣,让别人也高兴高兴。这是利他的动机。当然有的并没有这种心理活动。他正在尽力快乐的事,只想纪念这快乐的一刻。至于分享,只是随手的事。当然,不怕除有刻意为之的可能——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晒或是炫。这种动机是悦己的。
不同的媒介,自然有不同的功用。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主体的分享行为,有更多的悦己动机。而微博,有更多的利他动机。
题外话,写之前,我是已经确定要批判分享中的悦己动机的。但现在,我觉得,这两种动机都是合理的。分享本不是一个自我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主客体的互动。单纯强调一方的好处,都是片面的。
最后,我想提及关于分享的两种极端。一种是从不分享,或偶尔分享。这种人是强大的,他势必已经寻找到了自我,无需通过社交媒体,去塑造另一个自我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世界,已经与自己的心灵握手言和。
这里,举个自身的例子。我承认我以前绝不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只是觉得生活痛苦异常之后,才想在书中寻找治病良方。所以,我喜欢分享读书笔记。客观的说,这是赤裸裸的装逼。但主观的说,这是因为在内心世界的缺失,渴望通过分享找回——就是我本不喜欢读书,但至少要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有的人也和我一样。本不快乐的人,却经常分享快乐的事。内心难忍寂寞的人,总是发混迹ktv等娱乐场所的照片。
所以,我说从不分享的人,内心强大。
还有一种人,总是在分享。不能用内心强大解释的,我一概归为无聊。不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