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着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
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知识的力量和时间做朋友。
《认知觉醒》这本书被同事安利了很多次,利用一些空闲时间看完。如果用一句话来提炼这本书,我觉得是:“当一个人能够对他一天中所经历的事情有感知,有反思,他的认知就逐渐在觉醒了。”
书中有很多关于开启自我改变的方法论,也有一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早冥读写跑(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运动)。
提炼了几个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方法论,和大家分享一下。
概念:醒着的睡着的人
人要么是醒的,要么是睡着的。
为什么会既睡着,又醒着呢?
如果你想勤奋,却总是敌不过惰性;
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
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彷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这就是醒着的睡着的人的画像。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张,对命运无选择
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回顾了一下自己之前的生活状态。工作的时候是比较投入的状态。回到家后,几乎被不动脑筋的事情所占据。
等到第二天,会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
脑子也是处在一个模糊的状况。
模模糊糊又度过了一天。
让大脑保持清晰,作者分享了几个方法:
每日反思:把自己一天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分析提炼1-2个知识点,可以少,但一定要深,深入去分析才能让自己真正有进步。
提升元认知:人有情绪脑和理智脑,情绪脑是本能是强大的,理智脑需要控制是弱小的。要让大脑保持清晰,需要去提升元认知,让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消除模糊。
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中提到3F原则:专注,反馈,调整。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明确的目标,练习的时候保持专注,并根据反馈来及时调整。比如跑步这件事情,5公里跑进30分钟会比我今天跑30分钟更明确,并能在这个过程根据具体的速度来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
在拉伸区不断努力:让自己有耐心的一个方法是先清晰认知到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设定合理的目标,设定自己能力基础踮踮脚就能达到的目标去努力。
作品意识:学习要以成果/作品为导向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缺乏输出和反馈意识。
当存在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想着我是不是要学些什么。
然后急于让自己去学习。
学习了很多课程,读了很多书。
但是内心始终得不到满足,也感受自我价值。
处于类似困境中的学习者,无不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地输入,不停地学,就一定能学有所成。真正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苦苦地去“学学学”。
今年开始尝试的一件事情,就是会把自己读过的书写一篇读书感受。把这本书给我最大触动的地方记录下来,生成作品后,借着作品,收到了很多外界的反馈,这些反馈也在激励着我往前走。
作者也在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公式:学习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一些摘抄
1、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微观规律是学习的平台期。这个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实践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2、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3、做选择是一件极其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理,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
一个故事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说:“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又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希望我们都能觉知到自己,让自己的认知开始觉醒,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游戏,别轻易做醒着睡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