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子曰:“君子不器。”
《易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抽象的原理为道,具象的载体为器。器以载道。
载道的“器”肯定不是贬义,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君子不器”呢?君子,上位者,作为社会管理者,应掌握社会管理学,不需要会莳秧或打螺丝,更不要说干苦力比好比快。其它劳动者是工具人,对象是器;社会管理者是人上人,对象是道。
不考虑感情色彩,可把“君子不器”看作是陈述句,社会分工不同。
问题是后来的应用中曲解了,一大批道学先生双手不沾阳春水,坐而玩弄人性,鄙视器用,把科学技术贬为“奇巧淫技”。
我们已经看到可以上网和摄像的手机是如何改变了社会生态,悄无声息地推动了政改,虽然只是一小步,也足以让普通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这是“器”释放了“道”的力量。
“君子不器”放今天应添字解:“君子不能忽视器用”。不但不忽视,今天的普世观是特别重视器用。其实,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也从形而上者谓之“道”中剥离了,与器用合并成实学。
另,或许道与器之间再插入一个术,更易理解。道是公理,术是定理,器是现象。术既虚又实,是抽象原理的一部分,是具体事物的属性,是两者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