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一个故事讲起:话说,隍城有一书生,笃爱读书,寒暑不辍,方书罗列。
算命先生批其八字「火候已到,今年必中」。
于是,举家咬紧牙,将秋收的糙米换成了精白的大米,让书生吃得营养些,好卯足力气冲刺科考 。
怎料,临近秋闱不足三月时,书生突然病来如山倒,小腿肌肉拧巴成一团,往来之间只能是拖曳而行。
七日不到,积药如山。
郎中出诊,断为「脚弱病」。此病尚无药方能治,但有偏方一副。
毋需什么胸口碎大石,也不用腹内吞宝剑。只需每天往大腿间儿里夹一颗樟脑丸,提臀收腹坚持一月就能见效。
又令排樟脑于两股间,以脚绷系定,月余而安健如初,南方多此疾,不可不知。——《循斋闲览》
这偏方不明觉厉,惊得小编我码字的时候立马夹紧了屁股蛋儿!
然鹅,并没有什么卵用啊。连小盆友都知道,有病就要治,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才好得快。
纳,脚弱病到底是个什么鬼?
————————————————————————
昌黎谓之软脚病。江南之人,常常见之,则西北稀有。——《古今医彻》
嘤嘤嘤,南方为森么多此疾呢?
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前,小编要带着大家一起背诵《祭十二郎文》。
请朗读并背诵全文
故事背景大概是,韩愈自幼失怙,由兄及兄嫂托养长大,从小与侄子十二郎关系甚好。
后来,韩昌黎出仕做官,相隔虽远,却依然与十二郎互通书信,互诉衷肠。
某次,十二郎书信抱怨,「说自己最近得了软脚病,双脚无力行走,时好时坏,严重时甚至都开始怀疑人生了」。
韩愈回信安慰,「要知道生病总是难免的,住在长江以南的人,很多人都得过这个软脚病,你小子就放宽心好好养病吧」。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来得又疾又猛。书信往来不过几封,十二郎就因为软脚病过世了。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祭十二郎文》
又是江南!?
江南说这个锅咱可不背。原来,这软脚病还真不是地方病。
苏杭一带,自古以来就被叫做鱼米之乡。不知是出于地域优越感还是天性使然,江南人在打谷时经常将稻壳儿去掉,只吃精细的白米,又常以鱼类为主食,甚少食猪肉、牛肉。
而维生素B1在谷类中主要集中在谷壳部分,鱼类、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少。
长期以来,且不说上面瞎掰的白面书生,就是身强力壮的劳动者都会因为摄入的维生素B1不达标而生病。
后来,荷兰一个医生Christiaan Eijkman发现软脚病是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的,准确地说是因为饮食结构失衡引发维生素B1摄入量不足导致的。
此后,Christiaan Eijkman因在维生素研究领域取得的巨大贡献,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
这种病同样难倒了江户时代的日本贵族。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由此开启了日本的江户时代。
到了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可患软脚病的贵族却越来越多了。
原来,暴乱平定之后,过着安定小日子的人们更加追求米粒的口感,特意把糙米精制成大米,把米糠、胚芽等富含维生素B1的部分统统摒弃了。
久而久之,就只有将军之类的贵族阶层患有软脚病,而平头百姓因为只有在重要的节庆日子才能吃上精米,鲜有患病者,因而软脚病又被称为“江户病”。
———————————————————————————
读到这里,大概明白软脚病是一种由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疾病。
在西方诸语言中的软脚病多为Beriberi一词,它是由僧伽罗语引用过来,在僧伽罗语中是“不能不能”的意思,指为病重得不能做任何事。其病症包括体重下降、精神萎靡、感官功能衰退、体虚和间歇性心律失常。
1630年,一位叫邦突斯的荷兰医生首先发现了软脚病。按照他的解释,当时“软脚”的意思是指绵羊,因为“患这种疾病的人,在走路时像绵羊一样膝部摇动和腿抬高”。
如果说,以往得软脚病全是因为富贵惹出来的,那么,今天的软脚病患者压根儿和富贵扯不上边。
今时今日软脚病的高发地,乃是全世界各地的拘所监狱。
例如囚犯居住率高达454%的海地监狱,软脚病拥有极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而在科特迪瓦,高度设防的监狱中发现64%的囚犯有脚气病,这些人在治疗前有神经症状(占41%),心血管症状(呼吸困难占42%、胸痛占35%),下肢水肿(51%)。好在,治疗后痊愈率高达97%。——维基百科
后来,研究发现软脚病与监狱传统煮饭前的洗米过程有关,粗糙的程序令大量的维生素B1流失。其次,在极度缺乏营养的情况下身体丧生了吸收维生素的能力也成了诱因之一。
人事纷纷难料,世事悠悠难说,真是富贵惹得病!?是耶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