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疏于书法,因为书法是我们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第一个美丽的符号。我酷爱书法,因为书法装载着我们人类文明的个性魅力。
——帅民风(字秀野,号三草,教授,日本大学艺术学博士,原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现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广西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
过去只听说过周样善书法,今天我用一个人的生命来解读另一个用生命来陈述我们民族符号美丽与个性文明的人。
童真窥探着历史的凝重。历史的凝重并不一定是在厚厚的书卷或是传统的仪式中,中国文字从出现到成为人类艺术标识的漫长过程已经凝聚着我们数千年的文化。这对于幼小的周样并不一定能够完整地解读出他的凝重,但那个成长的岁月,他窥视长者隶书,长久地感受着黑白切割的美丽,沉浸在流动的,如云海移动的笔墨之间。当他用童语告诉长者:“您的隶书真美”时,长者默然俯视窥视他的周样。随着时间的移动,周样成为小城里的书法人,尤其是父亲把祖父遗留的砚台和笔交给他时,他认定自己一生不会离开笔墨,他就此在严父的眼下穿梭在学校与街道间的小路上的日子,周样没有离开笔墨的运行与思考,在生命与时空双重背负中苦苦追寻心灵的释放。
我静静地,按照周样先生说的那样,把心放在笔墨之间,跟随着他的作品移动,仿佛在读着他的那段自述:“书法是流动着情感的生命河流。她的每个河段、每个流程都记录着情感的符号,每次迂回,每声叹息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这是超越,一种会跨越自己生命的语言。
从窥视别人的书法,到探索自己创造的艺术途径,周样走了很长的路,很寂寞的路,直至他到了应该归属家园之年依然独自飘然,厮守着这漫漫长道。他走进书法神圣的殿堂,在熟悉磨砺书法技巧之后,走出技巧的局限,开拓自己的艺术家园,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成就了他的独自雀跃,逍遥任风,飘若神仙,“给书法艺术留下净洁的空间。”
于是耕种有了收获,他揽括了很多的专业奖,我们慢慢地翻阅周样的作品,在巨幅行书中堂《古诗三首》王维山水诗里隐约透出“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秦地万方会,来朝九州牧”的美感,这与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开拓、回眸、结缘要始终如一,终其一生。”真实解说,两者浑然一体。
在他的线条组合、落笔轻重,行走出传统思想与自己艺术创作和谐,尤其是观其小楷,直接晋唐,被业界专家誉为“中国小楷第一人”。
周样宣扬了一个个性的对人物与历史艺术解读。
这应该是我解读其作品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周样的行书《题杭州西湖灵隐寺》,草书条幅王维诗《山居秋暝》,小楷《金刚经》、《道德经》,隶书条幅苏轼词《江城子》等作品中,显然审视到作者另一种美学思考,他更多的是贴近传统,形式上更多的远离现代,大有回归之韵之神,其实不然,在厚重的功力之后,传达出来的“空灵”,无非是对现代与历史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思考,仿佛是用书法向历史向人物,抑或是向自己发出的讯问。
仿佛在问王维,问苏轼,问颜柳,问自己,是求土楼于山水之间的生灵,问大海起伏与自己巅峰与低谷之间一个书法家的去处,一个人物的生命与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存在谁更为远。
“一个人的低谷应该是他另一个高峰的开始。”
“我喜欢土楼的宁静,也喜欢大海的磅礴。”
有人视为矛盾对立,有人视为有机的组合,我想后者是智者,应该是艺术大家独特的文化思考。
周样是在思考中完成艺术的创作,他的思考不仅仅是艺术而且是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更多的是将其二者融合。这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大家吧。
从窥视艺术,到走进书法天地,直至超越自己的思考,他的思考跨越了书法走进了传统文化,又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并有机地整合了周样的书法表现艺术,因为周样的作品是情感与生命的跨越组合,而这组合又跨越了他的时代,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我想,他的艺术应该超越他的生命,一个让我们再次思考的空间。这是我初解书法家周样的一点感悟罢了。
我想,他的艺术应该超越他的生命,一个让我们再次思考的空间。这是我初解书法家周样的一点感悟罢了。
欢迎您关注“周样书法艺术”。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给我们留言。